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01-2011.08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确诊为败血症且发病日龄>3天的151例患儿病原菌构成、药敏结果及临床表现,以相同入院时间的302例非败血症患儿为对照组,分析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151例败血症患儿的研究分析表明,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48.34%,以CoNS为主(40.40%);革兰氏阴性菌占45.03%;真菌占6.62%。CoNS对青霉素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等敏感性好。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累及多个系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使用呼吸机、PICC是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CoNS是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使用呼吸机、PICC。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早产儿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辅助治疗效果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治2011年5月~2012年2月的满足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标准且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常规治疗,G-CSF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G-CSF,10μg/kg/d,×3天,观察治疗后: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黄疸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氧疗时间、血培养阳性病例的血培养转阴时间、并发症、医院感染发生率、副作用等指标,检测G-CSF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因子IL-6、G-CSF水平及危重症评分变化情况。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早产儿败血症辅助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G-CSF辅助治疗可提高抗感染疗效:肌张力改变、血压下降、体温异常、体重增长慢、喂养不耐受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可减少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天数、呼吸机使用天数、氧疗时间及治疗7天危重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2、G-CSF治疗组治疗3天、治疗7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G-CSF治疗组在治疗3天的细胞因子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G-CS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细胞因子IL-6、G-CSF与G-CSF辅助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结论:G-CSF辅助治疗早产儿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提高抗感染疗效,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白细胞计数,且无明显副作用。细胞因子IL-6、G-CSF与G-CSF的作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