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肉瘤是一种成骨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具有易复发和转移、高致残率及死亡率的特点。影响骨肉瘤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肿瘤的解剖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的转移、肿瘤对化疗的敏感度等;血管化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肿瘤血管的快速生长、浸润与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模式,它的形成不依赖血管内皮细胞,是肿瘤细胞通过自身的变形及产生细胞外基质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从而重塑肿瘤微循环,并与宿主血管相连使肿瘤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的一种途径。目前只发现在一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而骨肉瘤作为高侵袭性、高血行性转移的恶性肿瘤,当作出诊断时,超过80%患者已经发生肺或其他部位转移,这些特性与存在vM的肿瘤十分相似,因而骨肉瘤的VM现象及其与临床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医药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减少骨肉瘤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通过对骨肉瘤患者病理标本进行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观察,并分析其与患者中医证型、影响预后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试图探讨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可能为中西医治疗骨肉瘤提供新的方向和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目的①观察分析骨肉瘤患者病理标本中的血管生成拟态现象;②探讨血管生成拟态与患者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③探讨血管生成拟态与年龄、肿瘤的解剖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的转移等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骨肉瘤患者34例,对其病理标本进行CD31-PAS双染,观察分析骨肉瘤的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按照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与否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骨肉瘤患者的年龄、肿瘤的解剖部位、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骨肉瘤患者34例,通过CD31-PAS双染法判断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结果显示有13例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比率为38.24%;按照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分组,年龄、中医证型、肿瘤的解剖部位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肿瘤的转移情况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生成拟态组患者具有较大的肿瘤最大直径,且发生转移明显多于非血管生成拟态组。结论本研究观察并证实了骨肉瘤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血管生成拟态与骨肉瘤的大小、肿瘤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血管生成拟态在促进骨肉瘤的生长、转移、复发及影响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没有发现中医证型在两组中分布的差异性,但是基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血管生成拟态与中医证型及其他预后因素的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