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思想源自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然而在我国,其根本在于对国家课程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校为中心展开的课程开发,旨在推动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多样化。早在十多年前,国内学者就开始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但是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在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其重点构成内容之一。针对美术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标准,当前有待研究的一大课题即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应当如何适应这一新标准。本课题对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对民间美术课程做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关注及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保护项目,已有部分编入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美术教材内容的又一次补充,但是,国家在考虑和设置课程时,大都以全体学生的普遍水平与最低要求为出发点,以至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局限性较大。本文分四个部分对课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所涉及的校本美术课程概念的论述,包括课程、校本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论述、对课程资源的论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的论述,并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先行案例的研究,继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沈阳地区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调查和沈阳市五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部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对校本课程不知道,不了解,不关心,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不全面不深入,对自身要求过低,过于以自我意志为转移,忽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需要,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不关心等大量问题提出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方案,对开发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将校本美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沈阳市实验学校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根据“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的实验方案。为还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总的来说,本课题的根本目标在于加强有关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探究,以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同时有效地结合地方学校实情,并且给出详实案例,因此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