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康柏西普(Conbercept)与雷珠单抗(Ranibizumab)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CNV)的短期对比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间符合要求的mCNV患者43例,其中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mg(10mg/ml)患者22例,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10mg/ml)患者21例。采用1+PRN(Pro Re Nata)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每月进行复查,以每次玻璃体腔注药后术后1月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灶活动性或病灶范围扩大,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er foveal thickness,CFT)较前升高50μm、视力较前下降等作为再次治疗指标。选取初始治疗后第1mon、第3mon、第6mon作为随访时间点,主要观测指标为:各组随访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上所得CFT、OCT上显示的以外层视网膜为基线的CNV病灶横截面积(CNV area)。其他观察指标为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并发症。比较两治疗组同一时间点的BCVA、CFT、CNV病灶面积差值变化及两治疗组的注药次数。 结果:在康柏西普治疗组,平均BCVA由基线值logMAR(0.89±0.57)分别于1月、3月、6月时提高到logMAR(0.67±0.56)、logMAR(0.58±0.42)、logMAR(0.54±0.40)。平均CFT由术前345.3±132.9μm分别于1月、3月、6月降低到284.2±125.0μm,258.0±106.1μm,245.1±80.2μm。平均CNV面积,术前基线值为1.58±0.83mm2,在1月时为1.15±0.72mm2,3月时为0.95±0.71mm2,6月时则为0.86±0.66mm2。BCVA、CFT及CNV面积变化与术前相比,P值均<0.05。在雷珠单抗治疗组,术前BCVA为logMAR(0.80±0.60),术后1月、3月、6月分别为logMAR(0.59±0.47)、logMAR(0.54±0.44)和logMAR(0.51±0.46)。术前CFT为289.3±122.0μm,术后1月、3月及6月分别降低到267.3±105.1μm、232.1±81.1μm、223.2±78.5μm。CNV面积则由术前1.10±0.76mm2减少到0.90±0.68mm2、0.70±0.64mm2、0.61±0.62mm2。各观察指标术前术后比较,所有P值<0.05。对两组同一随访时间点的BCVA增加进行比较,两组在随访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CFT降低及CNV面积变化方面,康柏西普治疗组与雷珠单抗治疗组在术后1月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15,0.007)。两组在mCNV治疗平均注药次数方面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康柏西普组平均注药次数为1.45±0.60次,少于雷珠单抗组(2.29±1.01次)。随访期间无全身及眼部不良反应。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mCNV均安全有效,两种药物在6个月随访期内对mCNV的治疗在功能和结构方面均有类似改善,但康柏西普比雷珠单抗在首次注药后1月时更能促进CFT降低及CNV病灶消退,且在6个月随访期内康柏西普注药次数比雷珠单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