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针刺中风后遗症患者左侧内庭穴在进针前、进针后、行针时、出针时与出针后的五个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Vs、Vd、Vm及PI、R1)的变化情况,探讨针刺左侧内庭穴对MCA的血流速度及PI、RI的影响,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本实验的受试者为中风后遗症患者30名,年龄在49-59岁之间,平均为54±1.25岁,发病6个月以上,经CT诊断为脑梗死,病情相对稳定者,其症状均为左侧肢体偏瘫者。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0~26℃,湿度45~55%。对受试者说明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步骤,经本人同意后开始下一步操作。嘱其在安静良好的状态下休息10分钟,用酒精清洁左侧胃经的内庭穴及周围皮肤后,直刺穴位0.5~0.8寸,行针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转速为每秒6转,行针15s,共90转,进针后15分钟后开始行针,操作手法同前,留针30分钟时行针后出针;选择一名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TCD检测,受试者取仰卧位,头部先偏向右侧,充分暴露其左侧颞部,将TCD探头置于受试者的左侧颞窗,在探及脑血管各动脉取得稳定的信号与图像后,分别检测在针刺前10分钟、进针时、行针时(留针15分钟)、出针即刻(留针30分钟)与出针后10分钟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MCA)末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别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抗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的数值。完成上述过程后使受试者头部转向左侧,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右侧脑血管,并准确记录所有相关数据。最后将获得的数据记录到SPSS17.0软件中,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整个针刺过程由同一名专业针灸师进行,以减少由针刺操作手法带来的误差。结果1.针刺中风后遗症患者左侧内庭穴对左侧MCA的影响:行针时(进针后15分钟)左侧大脑中动脉Vs、Vd、Vm(分别为83.33±5.416、45.13±4.023、57.80±3.680)数值与进针前(分别为79.70±6.385、42.47±4.447、54.67±3.907)相比较有上升趋势(P<0.05),出针时和出针后的数值与针刺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I在针刺后的各个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中风后遗症患者左侧内庭穴对右侧MCA的影响:Vs、Vd、Vm在进针后与行针时(分别为85.63±4.590、85.67±4.611;42.37±4.148、42.80±3.408;56.83±3.228、57.00±2.704)两个时间点的数值与进针前(分别为81.97±5.922、39.70±3.229、53.97±3.243)相比较明显上升(P<0.05),出针时和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数值与针刺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I在针刺后的各个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左侧内庭穴,在行针时,可使左侧肢体瘫痪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左侧MCA的血流速度增快,但对其左侧MCA血管弹性和血管顺应性无影响。2.针刺左侧内庭穴,在进针与行针时,可使左侧肢体瘫痪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右侧MCA的血流速度增加,但对其右侧MCA血管弹性和血管顺应性均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