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健康扶贫致力于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通过公平配置健康资源、加强健康机会保障、减轻健康医疗支出,从而提升贫困群众的健康资本存量,实现减贫效应。在推进健康扶贫实施进程中,地处吕梁山片区的山西省隰县不仅扶贫项目迅速开展,同时,该县的反贫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注意到,在“隰县模式”下,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对于扶贫治理的重要性。因此,当地政府积极进行资源动员、招商引资,积极构建由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大健康”格局。然而,当地依然存在贫困治理碎片化、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是我国地方扶贫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将隰县的健康扶贫模式整合为“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制度协同——过程协同”的协同治理框架。具体而言,隰县的健康扶贫协同治理以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社会组织以及贫困对象为行动主体,以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和“少生病”为行动目标,以“双签约”服务、“三保险、三救助”和大病救治制度为行动机制,以健康识别、健康帮扶和健康管理为行动过程,从而形成了健康扶贫协同治理的“隰县模式”。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隰县模式存在着治理主体参与不足、健康资源瞄准率不高、法律规范尚未健全和政府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提高参与水平、激发内生动力,实施精准识别、扩大扶贫供给,健全制度规范、培育公共精神和重塑社会信任、加强互动交流等具体的治理策略。笔者认为,构建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健康”格局是破除健康扶贫治理“碎片化”的重要途径,在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梢治理的治理框架下,进行积极的社会管理,提高治理主体参与水平,是建立协同式健康扶贫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