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对基本学术行为准则的背离。治理学术不端,对我国构建诚实守信的学术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学术不端治理提供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影响行为意向,并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影响实际行动,其中知觉行为控制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本研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模型,结合学术不端的已有研究,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具体表述为学术价值观、学术规范、组织制止、人际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构建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2种方法,对收集到的31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组织制止、人际影响、学术规范可以通过学术不端意向的中介作用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组织制止、人际影响、学术规范也可以直接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模型中学术价值观没有通过实证检验,学术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积淀,而本研究所调查的研究生群体接触学术研究的时间较短,未能形成成熟的学术价值体系。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树立诚信的学术价值观,理性看待科研压力;完善学术不端治理制度,强调制度执行力与可行性;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形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态度;优化学术环境,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学术不端行为自控力;注重学术不端事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