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三项分类,即小句内、小句之间、篇章所构成的框架中进行对英汉语后指照应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英汉语两种语言各自的一些特点,并据此就语言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尤其是对英汉语互译的一些启示。该论文的理论框架是一个三级模式: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翻译实践。Van Hoek的“观念参照点”理论作为贯穿论文始终的重要理论指导,在具体讨论中,本文则采纳许余龙(2004)对于后指照应的分类,同时也参考赵宏、邵志洪(2002)的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将发现英汉语在后指照应上异中有同。两种语言中都有后指照应现象,但在根据后指照应的严格的定义,汉语中的句内不存在后指照应,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后指的结构,而其本质是先行词的重复。Van Hoek的研究发现典型的句内后指照应中,代词通常都是所有格的形式出现在前置的修饰语中,其先行词则是充当主语的名词。这样的例子在她的语料占到了61%之多。而在本文建立的汉语语料中,相同结构的后指形式只占到了0.8%,远远低于英语的百分数。汉语中份额最大的是作为篇章标题和小标题的后指照应形式,达到了将近88%的份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句内后指在本质上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后指照应,而只是指示词的重复使用,基本上在前一句当中都能找到与代词照应的先行词。本文还进一步在理论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处理英汉语的方法。本文中提出了四种后指照应英汉互译的方法:(1)保留原来后指照应的形式;(2)将后指照应转变为前指照应;(3)采用零指示代词;(4)重复使用名词或者是代词。第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代词位于过程内部修饰语中的英汉互译中;第二种方法用于代词位于过程外部修饰语以及非典型句内后指照应中;第三种用于主题特别突出的英语后指照应中;最后一种重复指示名词通常多用于英译汉的科普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通常情况下我们进行翻译活动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要结合篇章,例如有两个可能先行词,后指的形式会不会引起歧义;或者是修辞的需要,比如在排比的句式中就可能将后指的形式翻译成重复代词或名词的形式;以及文章的风格等因素的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