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中精神心理状态变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脑肠肽水平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探讨病因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并经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确定FD的患者62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同时选择来医院查体的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并检测同步检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后-20℃贮存,统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改变情况。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更多地出现心理状态异常(P<0.01),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附加因子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和总分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4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中30例(73.17%)出现异常;与上腹痛综合征患者(17/21,80.95%)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F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自主神经功能比较:在总体水平上,FD患者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HRV各项指标如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两者比值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按有无焦虑、有无躯体化障碍和有无抑郁将FD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时,两组间HF和LF两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4.F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5-羟色胺水平(236.32±78.32 vs 178.52±69.36),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19.54±8.36 vs 15.24±7.2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且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PDS)与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相比,前者5-HT水平高于后者(P<0.05),而VIP水平无差异(P>0.05)。5.心理状态正常的FD患者其5-羟色胺平均水平与心理状态异常的FD患者(246.12±76.29 vs 188.34±64.5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者血管活性肠肽平均水平相比差异不显著(18.44±9.16 vs 22.56±8.46,P>0.05)结论:1.FD的发病与多因素及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2.在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心理状态异常为较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为较重要的中间环节,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心理状态异常之间相互影响。3.FD患者出现5-HT、VIP等脑肠肽水平的异常,在餐后不适综合征中更明显。同时与FD患者心理因素相关。4.临床治疗方面,在针对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同时,要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认识和识别,考虑到心理及自主神经功能和激素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性治疗,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