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无论在以“书本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都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他们认为教师即“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学生,只讲奉献而不吝报酬。长此以来形成教师两袖清风、形销骨损、一副世外仙人的形象,在社会重重的无形压力之下,教师害怕享受,奢谈幸福,更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满意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时刻压抑着教师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许多教师因此过劳、过累而死,同时这也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敢进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教师缺乏活力,这些都归结于教师的能力,可是谁又曾想过,就是社会上太多无形的束缚压抑了中国近千万教师的活力,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的时候,谁又曾关注过教师的幸福!?
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千百年来无数东西方哲人涉猎过这个问题,但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无论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佛家的“涅磐”,还是苏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图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的“至善”,甚或基督教神学中的“恩赐”和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主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过幸福。其相同之处都是从人性的自然主义传统出发,通过“中庸之道”强调“德行”的幸福观,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从理性这一前提出发,提出具有个人主义导向的“利即义”的幸福观;而东方则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前提,提出具有集体主义导向的“重利轻义”的幸福观。
本文试图打破传统的对于教师管理的常规管理模式,从关注教师自我和当下的幸福去发掘教师的潜力,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以教师的幸福为基础的教师管理观。借助于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建构一种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间相互理解的管理新模式。毕竟人的最内在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费尔巴哈语)。
本研究从发掘幸福的内涵出发,发掘幸福的含义、结构、成分、作用、价值,把教育目的上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人生”与教育管理中的终极目标——“追求教育幸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这些理念引入到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其作用与效能等。通过对当下教师幸福感和幸福管理的调查,结合教师对于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反映出当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追求工具理性的现象。通过关注教师的当下生活,呈现教师生活中的诸多忽视幸福、拒绝幸福、远离幸福的现状,唤起教师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及其领导者对教师追求幸福生活地关注和理解等。同时,通过探讨幸福教师的特点,转而运用到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学工作中需要的幸福管理的策略,使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崇高,从而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或专业生活去理解,增强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本研究尝试着建立这样一种新的联系机制,即将教师的课堂世界和现实生活紧紧挂靠在一起,从而让教师真正将教育当作一种幸福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让教师在超越专业和职业中领悟事业所带来的幸福感。重新建构理解教育视野下的教育管理理论,把幸福作为教师的终极追求目标之一,通过体悟、创造、馈赠等幸福策略来筹划和实现教师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