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前庭功能客观检查的研究,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前庭终末器官(球囊、椭圆囊、前、外、后半规管)功能的影响,精确了解手术前后前庭器官的损伤及转归情况,以期为耳外科医生更精细化手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60例,接受植入患者符合《人工耳蜗工作指南(2003年长沙)》[1]中患者选择标准。对60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分别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分别在CI-ON及CI-OFF状态下)、眼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分别在CI-ON及CI-OFF状态下)、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分析前庭功能损伤及转归情况,并记录不同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颈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反应球囊功能;眼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反应椭圆囊功能;冷热试验反应半规管低频区功能;视频头脉冲试验反应半规管高频区功能。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前cVEMP、oVEMP、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分别为36.67%(22/60)、28.33%(17/60)、44.44%(12/27);术后一周cVEMP、oVEMP、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分别为83.33%(50/60)、63.33%(38/60)、81.48%(22/27);术后一月cVEMP、oVEMP、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分别为73.33%(44/60)、53.33%(32/60)、74.07%(20/27),术后一周及术后一月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月cVEMP、oVEMP、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分别为41.67%(25/60)、50.00%(30/60)、62.96%(17/27),仅oVEMP术后三月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HIT前、外、后半规管异常阳性率分别为22.22%(6/27)、18.52%(5/27)、25.93%(7/27);术后一周前、外、后半规管异常阳性率分别为25.93%(7/27)、37.04%(10/27)、44.44%(12/27);术后一月前、外、后半规管异常阳性率分别为22.22%(6/27)、29.63%(8/27)、40.74%(11/27);术后三月前、外、后半规管异常阳性率分别为18.52%(5/27)、25.93%(7/27)、37.04%(10/27),三个半规管术前、术后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月cVEMP、oVEMP于CI-OFF状态下异常阳性率分别为:73.33%、53.33%,于CI-ON状态下异常阳性率分别为:66.66%、63.33%;术后三月cVEMP、oVEMP于CI-OFF状态下异常阳性率分别为:41.67%、50%,于CI-ON状态下异常阳性率分别为:38.33%、40%,与CI-OFF状态下相比,术后三月oVEMP于CI-ON状态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9名(31.97%)患者术后出现眩晕症状,但与cVEMP、oVEMP、冷热试验、vHIT结果之间有无相关性。结论:1.CI对前庭终末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对球囊是影响最大,其次为椭圆囊及水平半规管低频区,对半规管高频区影响较小。2.随时间推移前庭功能可以改善。3.电刺激在一定舒适阈水平可以改善前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