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象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弯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作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隶书的产生问题,许多学者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利用考古界发现的考古资料,如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侯马盟书、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等简牍帛书资料,以及众多的古代铸刻文字资料,可较详细地考察汉字在古文字时期的隶变过程,并对隶变的过程做阶段性的特征描述。同时还可依据隶书的形体与其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研究隶书字形与汉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审美价值。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隶书产生时间的观点,大致分布在西周到战国末期之间,但通过侯马盟书、温县盟书、青川木牍等文字资料与西周晚期铭文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隶书最早应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开始孕育。从各家的结论来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及其俗体,以及六国文字都可以作为隶书产生的来源。但从春秋战国的历史现状和文字的使用状况来看,隶书的源头应以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秦国篆书的俗体为主,同时也受到了六国文字的影响。关于隶书产生的原因,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多认为隶书是因官狱、戍役等政事繁忙,为了“荀趋省易”、“以趋约易”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形体。同时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私学的发展,对文化的下移、文字的普遍使用,以及隶变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柔软、富有弹性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广泛使用,也为书写有节奏变化的隶书笔画创造了条件;竹简的特殊形状,对隶书波势笔画与扁平字形的形成,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节约简牍材料与减轻书籍体积,也促使汉字朝着扁方形体的隶书方向发展。从汉字的演变来说,汉字的发展有朝着符号体式演进的规律,汉字的简化原则以及逐步定型的线条和笔画,使隶书进一步舍弃了篆书的象物性,从而实现了汉字字符的符号化。隶变的过程是渐变的,可分为萌芽、发展、完善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是隶变的萌芽期。春秋晚期,汉字字形还基本上保持着篆书的风貌,但也出现了将篆书弯曲线条直线化的趋势。战国早期信阳长台山楚简文字对篆书的简化,以及整体上的扁平趋势,透露出了更多隶变的信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初期为隶变的发展期。战国中晚期的青川木牍,用笔自然流畅、结构简单方直,相对于篆书圆转的笔画,有了很大的改进,已初露后世“蚕头”的端倪。云梦睡虎地秦简横画波磔的趋势已显著可见,“蚕头雁尾”的笔势也有所表现。同时六国文字中的楚系文字,也表现出了用笔直率自然、字形趋于扁方、横画有波磔的态势。秦朝权量上的诏版文字表现出的草率写法,也是隶书向小篆渗透的表现。西汉初期的文字,表现出了明显的隶书特征,方折的笔画已占了主要部分,撇捺笔画的波磔也更加突出,捺画的收笔处也有了更加鲜明的“雁尾”意味,字体也向更加扁平的趋势发展。西汉中后期到东汉中后期是隶变的成熟期,其中简牍先于石刻文字成熟。西汉中后期以后,简牍文字在字形结构上,特有的横向取势的体态已十分突出,“蚕头雁尾”的笔法也已基本形成,显示出了充分的左右延伸的张力。东汉时期碑刻盛行,这些碑刻隶书最终完成了汉字的隶变。东汉典范的隶书字形,充分彰显了字形扁平、蚕头雁尾、波磔明显、左右舒展等隶书的所有字形特征。汉字隶变在汉代走向了成熟,这和汉代繁荣的文化教育现状、稳重且雄壮的社会心态、尚势的审美心理,以及汉代出现的众多书法名家和书法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汉字一方面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兼顾其审美属性。就隶书而言,在隶变的每个阶段,隶书字体的形态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质。两汉时期成熟的隶书,其平直方折的笔画、波磔的笔法、掠折的运笔,表现出了稳健有力、抑扬顿挫、左右舒展的笔画之美;其扁方取势的形体,在审美上表现出了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之感。在书法风格上,西汉与东汉的隶书各有特色。西汉隶书多呈古拙率真、自然烂漫之风,而东汉隶书则呈现出精美华丽、方整典雅、雄劲正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