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县域金融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并深入实体经济内部,类似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毛细血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阵地,同时与三农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与大城市的金融相比,县域金融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机理,在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动能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最近几年县域金融的监管和治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业态存在滞后等问题,一些地区的风险也在逐渐暴露。因此,运用理论分析全面深入的认识县域金融的内在发展规律,剖析县域金融的供给结构和结构性矛盾,对于中国当前的金融高质量发展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都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描述了县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和评析了有关县域金融的理论研究的脉络,发现既有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专门从县域金融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影响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分析县域金融治理路径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二是对于我国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环境分析不够深入,多数将商业性金融作为中国县域金融发展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而忽视了对于县域金融的非商业性供给,例如金融制度、治理机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的选择。基于此,本论文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问题根结,通过对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区域金融、金融生态、制度变迁等理论的研究运用,结合当前我国不同地域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剖析县域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为突破,立足于县域金融商业性供给和非商业性供给视角,探寻分析县域金融治理制度化、体系化路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县域金融供给的分类及其结构性状况。县域金融供给侧可分为盈利性或商业性供给和非盈利性或非商业性供给,商业性金融供给主要是以商业为目的的金融活动,诸如以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主体提供的资金支持和产品服务。非商业性金融供给主要是以非商业为目的的金融活动,还包括政府及监管机构提供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文化普及、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监督管理等方面。目前县域金融供给侧存在总体供给规模不足、结构性失衡与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非商业性的金融供给往往被忽视,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治理建设与资源调配。2.县域金融及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产业结构、商业金融发展和非商业金融发展三个变量之间,滞后二期的产业结构和商业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产生了负向影响,而非商业金融发展则对产业结构产生了正向影响,且非商业金融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大于商业金融与其产业结构自身影响之和。因此,若想发挥经济系统的联动作用,可以从政府的财政支出出发,通过非商业金融供给引导商业金融供给对产业结构的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利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值作为产业结构的另一种衡量方式,对全国层面的数据重新进行回归发现,非商业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样远大于产业结构自身及商业金融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政府在财政方面更愿意给第三产业更高的资金投入,而给第二产业的投入相对欠缺。但在东中西部地区非商业金融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非商业金融更加侧重于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在西部地区,非商业金融则偏向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百强县和一些东部地区,由于其商业金融系统较为完善,商业运行主要是靠市场化来推动,且其产业聚集度较高和市场基础较好,金融市场的力量和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产业结构转型;而对于贫困县和一些西部地区而言,其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商业金融发展的能力较为缺乏,产业聚集度和吸引力不高。因此,政府财政金融引导非商业金融发展对于其产业结构推动有较强的作用。3.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全国层面商业金融供给存在一个门槛,门槛值为0.3715,当商业金融发展水平低于0.3715时,此时的商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说明商业金融发展水平过小会限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划分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商业金融发展存在一个门槛值0.3695,当跨越该门槛时,商业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的作用由抑制转为促进;中部地区商业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个门槛值0.4744,当跨越门槛时,商业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将由显著地减损效应变为减损效应显著下降;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无法检测到商业金融供给门槛的存在;第二,县域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而且溢出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非商业金融倾向于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商业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发挥积极地溢出作用拉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中部地区非商业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商业金融在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太明显。西部地区商业金融和非商业金融对于本地区自身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但是对于相邻地区更易产生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百强县中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商业金融发展,而贫困县中主要是非商业金融发展。4.县域治理机制构建研究。通过本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发展县域金融可通过三步走的策略。首先通过发展非商业金融,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能够促进当地商业金融的扩大。其次,商业金融的扩大仅依托政府的支持难以为继,还需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突破经济增长的门槛值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商业性的供给,还需要在非商业性的金融供给层面做好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进而与商业性的供给形成合力,促进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通过建立PVAR模型论证得出县域非商业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能促进金融规模的扩张。二是发现县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门槛效应。通过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得出县域金融规模的扩张存在门槛值,即当金融规模过小会限制经济的发展,金融规模越过门槛值则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三是发现县域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进一步丰富了县域层面金融发展溢出效应的研究。四是构建县域金融治理机制。丰富完善了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提出县域金融治理机制体系化、制度化的思路及举措。论文主要不足:1.本论文针对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有深入讨论,侧重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两者间关系的分析,但是,对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反过来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还来不及深入研究。2.由于县域层面的经济数据难以收集,仅能找到一些简单的指标数据,所以在模型构建时难以引入更多影响因素。未来根据我国县域层面数据库的完善和进一步详实,论文可引入更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