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植被的1860个样方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克隆植物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并在大部分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大多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克隆植物的丰富度较高。在寒冷、低氮含量、养分贫瘠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在高山草甸,苔原,高山裸岩和砾石稀疏植被带等胁迫生境中克隆植物占的比例较高。克隆植物中,具有不同克隆生长器官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出现频率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植被的1860个样方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克隆植物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并在大部分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大多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克隆植物的丰富度较高。在寒冷、低氮含量、养分贫瘠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在高山草甸,苔原,高山裸岩和砾石稀疏植被带等胁迫生境中克隆植物占的比例较高。克隆植物中,具有不同克隆生长器官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出现频率不同。根起源克隆植物在低纬度、低海拔,以及较温暖、湿润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相反,茎起源克隆植物在高纬度、高海拔,较寒冷、干旱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根起源克隆植物中,根出条型植物的生境条件和根起源克隆植物的相同,出现在灌丛、阔叶林和竹林中的频率较高;茎起源克隆植物中,根茎型植物的生境条件和茎起源植物的相同,出现在水生植被、草甸和草原中的频率较高,而匍匐茎型植物在较温暖、湿润、阴郁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不同克隆生长构型的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不同。密集型克隆植物在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养分贫瘠生境中较丰富,如高山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同密集型克隆植物相比,游击型克隆植物在低纬度、低海拔,相对温暖、湿润的生境中丰富度较高,如水生植被、草甸。 在低植物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密集型和游击型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植物密度生境中,高度密集的密集型克隆分株,阻止其它物种的定居,容易形成局部垄断的格局,从而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当游击型克隆植物进入高密度生境中时,它会借助于其分散分株的空间扩展优势迅速在生境中取得优势地位,排斥其它物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群落中克隆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同植物的克隆生长构型和克隆植物种群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植物的生境状况有关系。在低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克隆植物重要性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生境中,物种多样性随克隆植物重要性的增加而降低。克隆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还需要通过控制试验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对活动星系核(AGNs)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等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独特的一类天体-blazar,从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活动星系核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射电噪活动星系核中喷流节点运动的视速度研究方面得到的一些结果。VLBI观测表明,TeVγ射线blazar的喷流运动视速度远小于MeV/G
天文上,在要求时间分辨率的领域,视频CCD有一定的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频CCD系统不可克服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云南天文台研制的快读CCD系统,读出速度达到10帧/秒,AD深度12位,CCD有效面积全帧时为1000×1000pixels,为实现像复原、高速图像采集、像质检验、波前探测等科学目标奠定了硬件基础。CCD相机在极短的时间内拍摄大量的图像,将这些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中,传输速率达到20MB
本论文主要研究射电噪类星体的X-ray辐射和它对类星体取向的依赖性。我们采用了一个核主导参数分布跨度很大的射电噪类星体样本,其中包括核主导射电源5个(R>1.0),瓣主导射电源4个(R<0.5),还有3个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分析了样本来自X-ray卫星(主要来自XMM-Newton,还有一部分来自Chandra)的光谱数据。我们发现我们样本中的所有源都至少需要一个主导硬X-ray波段的平的幂律分量。
黑子是太阳表面磁场最密集的地方,每个发育完整的黑子都是由本影,半影组成。古代的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对黑子有着详细但不完整的记录。然而,对太阳黑子的再次发现还是Galilei,Scheiner等人在1611年左右借助于新发明的望远镜的帮助,这标志着西方世界对太阳系统研究的开始,并且预示着人们对太阳物理特征研究的开始。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太阳黑子特征的观点经历了很多的修正,1769年Wilson效应完全
星系化学演化是现代天文学一个非常热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化学演化的基本现象已能做出大致的解释,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清楚的问题。在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都还很粗糙。比如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对星族(星族是星系组成的基础)的处理过于简单,更重要的是,引进的Ia型超新星(SNe Ia)诞生率也只是为了解释某些观测现象而作的人为假定,并没有详细考虑Ia型超新星
物态方程是天体物理特别是恒星模型理论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输入物理之一,与核反应率、不透明度共同构成恒星模型的三大要素。借助一定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程序,可以按要求构造各种假定的模型。研究理想状态下的物态方程相对简单,而且许多恒星物理领域对物态方程的要求并不高,一般也只需要假定为理想状态就可以满足研究要求了。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以日震研究为例,高精度的观测资料需要有更细致的物理理论来加以解释。物态方程作为物
自从诸如SOHO,YOHKOH等太阳空间卫星向地球传回第一张照片后,人们对众多太阳大气活动现象的三维立体结构已不再陌生,其中耀斑的环状结构最为引人注目。同时我们已知道耀斑无论是在大气中的延伸深度还是所涉及的辐射波段都很广,空间资料用近紫、紫外谱线仅仅反映了耀斑在不透明度比较小的高空大气中的立体形态,即便是对太阳边缘事件的观测以及即将上天的STEREO等卫星的运转也无法直接展示耀斑处于高不透明度的色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 本文
本文用根瘤菌合成血红素基因hemA,根瘤菌固氮酶调节基因nifA,固氮酶结构基因nifKDH,nifH的启动子与lacZ基因融合的质粒,通过三亲交配法将其转入豌豆根瘤菌,接种烟草发根、烟草植株和水稻。结果表明β-半乳糖苷酶有不同强度的组织化学染色反应,hemA染色最强,其它次之。显微镜观察表明在烟草发根的维管束中柱鞘细胞、水稻根皮层细胞内和细胞间隙有根瘤菌存在。从根中分离纯化细菌,LacZ染色,再
被子植物成熟的种子一般不含有叶绿素,但是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胚芽却具有鲜明的绿色,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莲胚芽不同于一般被子植物叶组织的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并通过对莲胚芽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进行分析,探讨了莲胚芽光合特性形成的原因,最后对莲胚芽在黑暗中萌发能发育并建成光合系统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 1,莲胚芽不仅含有叶绿素和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