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精神和其他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因此,研究农村居民幸福感不应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条件,还应高度关注其精神生活和其他生活状况,即农村居民的精神和心理的满意度,并对其幸福感进行衡量。伴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过幸福感从心理层面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把握其心理预期和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关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研究逐步深入,并且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农村居民的幸福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理论进行了拓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本研究引入了居地、性别、年龄、婚姻、劳动以及其他等变量,全面考察了吉林省农村居民群体间幸福感的差异,这也是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可概括如下:1.从行为经济学和农村居民的心理机理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进行研究。(1)根据对农村居民幸福感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个体心理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农村居民心理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是有限理性的,农村居民通过心理和启发式程序进行其幸福感决策,同时农村居民也非常关心其相对损益并常有其自己的相对框架效应等;农村居民在决策时偏好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心理的决策过程,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在时间上会经常出现不一致性等;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恰恰是农村居民通过一定的经济变量来反映其幸福感的;(2)从农村居民的消费角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进行研究,并从农村居民消费的边际效用等方面对其幸福感进行探讨;(3)从农村劳动市场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损失厌恶等行为会使得农村居民幸福感降低,政策环境会使农村居民产生惰性并导致心理压力大降低其幸福感;(4)从农村居民的情绪、生理和认知反映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生理和认知反映其幸福感也不尽相同;(5)从农村居民认知偏差的角度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认知的偏差会导致农村居民的不同幸福感。2.主要以农村居民认知为主线,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经济理论从概念体系到理论框架进行了构建。具体研究的结论有(1)从经济学的角度着手,对幸福感的定义、重要性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从农村居民幸福感与物的效用进行比较,并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分析。随后,从农村居民的认知评价方面即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了界定,并显性和隐性因素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显性因素是主要是用货币等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对幸福感进行度量;而隐性因素恰恰相反。同时,研究发现显性和隐性因素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而产生的;(2)在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后,建立了简单的农村居民幸福感博弈模型,并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博弈模型进行了理论解释;(3)对农村居民幸福的基数特性和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从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的认知比较心理出发,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学的农村居民边际幸福感函数,并与效用函数进行了对比研究;(4)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损失产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农村居民认知偏差幸福感函数,并对该函数进行了理论模型的设定。3.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桦甸市和通化县,中部地区的公主岭市和梨树县,西部地区的前郭县和镇赉县进行农村居民幸福感调查和评价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1)由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性质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固定样本累计进行了三个年度的调查,分别为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均得到240份问卷,问卷有效率100%。(2)采用再测信度法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设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且调查数据能够较好的反映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调查资料能用于下一步分析和研究。(3)采用5分制(5-point)总加量表法,从幸福感、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感知共8个维度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进行评价。幸福感总体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总体幸福感一般,2008年总体幸福感比上一年略有上升,2009年较2008年再次上升且增幅较大。说明2007-2009年间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呈现出上升趋势。(4)从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来看,2007-2009年间,吉林省农村居民对社会环境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3.4,3.9和3.8,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社会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保险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两个因素;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3.03,2.98和2.95,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偏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消费能力和家庭总资产两个因素;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3.45,3.46和3.45,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年际间的波动来自于多次调查的随机误差;对农业生产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2.87,2.84和2.8,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的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满意度较低的三个因素是农资价格、农技推广和农产品价格;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2.77,2.76和2.71,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满意度较低的四个因素分别为农业生产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对身心健康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3.05,3.06和3.11,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身心健康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满意度较低的因素是休闲娱乐;对社会感知的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别为3.17,3.18和3.19,表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对社会感知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满意度较低的因素是信息素养。4.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主要有:(1)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单因素检验。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检验提出的模型假设,研究各单因素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采用的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表明,对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的单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身心健康、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等等。(2)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截面数据层次的农村居民幸福感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将“极不满意”设为参照组,运用三年调查平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逐步向前方法。结果表明,年龄对“不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对“一般”、“满意”和“很满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身心健康对“不满意”有负向显著影响,而对“满意”和“很满意”有正向显著影响;经济状况对“不满意”呈显著负向影响,而对“一般”、“满意”和“很满意”均呈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生活对“满意”和“很满意”呈显著正向影响,对“不满意”和“一般”影响不显著;农业生产对“不满意”和“一般”呈显著正向影响,对“很满意”呈显著负向影响;基础设施对“不满意”呈显著正向影响,对“满意”和“很满意”呈显著负向影响。(3)运用Panel Data回归模型,从面板数据层次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设定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Panel Data回归模型,运用2007-2009三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从影响方向看,年龄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呈负向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身心健康、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对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均呈现正向显著影响;从影响程度排序来看,依次是经济状况、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年龄和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