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高度恶性的肿瘤,超过半数的HCC病人分布在中国,死亡率很高,5年死亡率超过95%,以30-50岁间的男性发病率最高,广东省是我国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进行性演变的大量流行病学依据,说明肝硬化患者是易发肝癌的高危人群,因此,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甲种胎儿蛋白测定(AFP)、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肝动脉造影等。迄今为止,肝动脉造影是小肝癌最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作为有创检查,其应用受到限制。常规超声因具有无创、价廉、方便、病灶定位准确等优点,而成为定期检测机肝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与增生结节回声相似的、病灶周围缺乏包膜或声晕的小肝癌,常规超声的诊断有限,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又易受到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特异性下降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临床多依靠增强CT、MRI等影像方法作为主要诊断,但这些方法对<1cm的微小病变诊断价值有限。超声造影是近十几年来才引入我国并逐步得到推广的一项医学造影成像技术,近年来,随着新型专用造影剂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成为当前超声医学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超声造影可以实时、连续、清晰的观察到造影剂注入人体后灌注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增强及廓清过程,因而它能显示在常规超声与增强CT切面不能显示的小的病灶,明显提高了小肝癌的超声诊断率。本课题通过对70例肝硬化背景下的直径<3cm的肝脏小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穿刺活检病理论断或手术后病理论断进行对比,以探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lar carcinoma SHCC)和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 DN)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超声检查发现有肝硬化及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直径<3cm,共70例,行超声造影检查,且均在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论断。
检查仪器与方法:二维灰阶超声:采用飞利浦IU22或西门子SEQU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5MHz,进行肝脏不同切面的图像扫查,通过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发生部位、数目、包膜、内部回声、边界是否清晰、周围有否暗晕及血流情况、阻力指数等方面,对病灶做出诊断。
超声造影:采用飞利浦IU22或西门子SEQU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常规二维超声探头频率4.5 MH,超声造影采用CPS(Contrast Pulse Sequences,CPS)成像技术,非线性基波频率为1.5 MHz,非线性谐波频率为3.0 MHz。Flash机械指数设置为最高1.9,实时显像指数设置为0.19,动态范围为80dB。通过肘部浅静脉注射SonoVue(Bracco Imaging B.V,Genevo Switzerland)超声造影剂,观察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个时期不同图像的造影增强前后的动态血流改变特征。
图像分析:二维灰阶超声、超声造影均分别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超声诊断医生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70例患者共79个病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肝癌45个病灶,增生结节32个病灶,漏诊2个病灶(直径均<1cm);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56个病灶,增生结节19个病灶,炎性假瘤2个病灶,局灶坏死2个病灶,病理论断小肝癌58个病灶,增生结节18个病灶,炎性假瘤1个病灶,局灶坏死2个病灶。超声、超声造影对SHCC诊断的敏感性为70.7%、94.8%,经Mann—WhitneyU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超声造影对SHCC的检出率高于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对SHCC的检出率高于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与超声造影对SHCC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造影后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begin time,BT)、增强达峰时间(time topeak,TTP)均早于DN组(P<0.05);SHCC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高于DN组(P<0.05)。
SHCC组与DN组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两组的超声造影模式存在较大差异,SHCC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和“快进慢出”,DN的造影模式相对多样化。SHCC多数动脉期明显快速增强,即呈现“快进”特点,当病灶内造影剂迅速廓清时,周边肝实质开始强化,病灶内回声强度低于周边肝实质,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现象:有7个病灶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在动脉期病灶回声增强,至180s后开始缓慢消退,呈边界不清晰弱回声结节。DN结节多数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增强,同步消退;3例表现为动脉期增强晚于周边肝实质,其后呈等增强直至造影剂消退;另外2例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稍高于周边肝实质,实质期较周围肝实质轻度退出。
结论
1.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明显优于超声,超声造影对SHCC的诊断高于二维灰阶超声,对S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SHC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和“快进慢出”,DN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相对多样化。
3.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SHCC的典型图像表现:整个肝脏呈肝硬化图像,病灶以弱回声居多,多表现为边界清晰,伴有暗晕或似有暗晕,部分病灶可探及高阻动脉频谱;超声造影多呈“快进快出”的典型增强模式,动脉期和延迟期的增强表现是超声造影诊断和鉴别诊断SHCC的关键。
4.超声造影能动态实时地观察肝脏病灶,并可以实时连续记录病灶的增强时间,较多层CT扫描价廉,操作方便,无辐射危害,易于被病人接受,因而,超声造影诊断SHCC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