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胃癌组织中P16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检测胃癌标本78例、胃良性病变15例组织中P16蛋白及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二、三医院普外科2001—2003年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78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经病理诊断为胃癌。其中腺癌32例,粘液腺癌30例,低分化癌9例,未分化癌7例;另取胃镜活检15例胃良性病变(浅表性胃炎7例、萎缩性胃炎8例)标本做对照组。PTNM分期(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IUCC公布胃癌分期标准):Ⅰ期+Ⅱ期48例,Ⅲ期+Ⅳ期30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41岁-75岁,平均年龄56岁。肿瘤直径1-6cm,淋巴结有转移者34例,无转移者44例。全部标本按标准取材及处理后,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Ultra Sensitive S-P kit),CD34单克隆抗体,VEGF单克隆抗体及P16单克隆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所有抗体均为既用型;抗原修复缓冲液(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 PH值6.0);工作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用已知VEGF阳性和P16阳性的胃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结果判定:分别以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胞膜或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且其着色强度高于背景者判定为阳性。形态定量方法:1,VEGF计量方法:VEGF表达的判定以染色<WP=33>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得分之和进行评估。(a)染色强度:阴性为0,弱阳性为1,阳性为2,强阳性为3;(b)阳性细胞百分率:无阳性细胞为0,<25%为1,26-50%为2,>0%为3,a+b之和最高为6,0-2视为阴性,3-6视为阳性。2,P16计量方法:每张切片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记数阳性细胞数后取其平均值。平均每视野阳性细胞数百分率大于10%为阳性,小于或等于10%为阴性。统计学处理:采用四格表χ2 检验。 结果:1.78例胃癌中P16阳性表达率为48.72%(38/78),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核,呈棕黄色颗粒,部分胞浆也有表达。P16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2.在78例胃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5.64%(59/78),其阳性部位主要为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癌巢边缘细胞染色强度较中心部强,间质炎细胞及邻近微血管内皮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导管癌呈弥散分布,在腺癌则呈腺泡状分布,在癌细胞组成的岛状或腺状结构的基板上也存在强VEGF表达。VEGF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P>.05)。 3.59例VEGF阳性标本中有29例P16阳性,19例VEGF阴性者中16例P16阳性, P16下调与VEGF上调具有相关性(P<0.01),即随着VEGF表达的上调,P16表达下调。结论:1.胃癌中存在P16蛋白下调,VEGF上调。2.P16蛋白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少数见细胞质着色。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WP=34>分化程度无关。3.胃癌VEGF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间质炎细胞及微血管内皮细胞也见少量表达;VEGF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4.胃癌中P16下调与VEGF上调具有相关性。P16蛋白和VEGF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78例胃癌中,29例P16和VEGF均呈阳性表达,30例VEGF呈阳性表达而P16呈阴性表达,16例P16阳性表达而VEGF阴性表达,3例两者均呈阴性表达。应用配对资料卡方检验显示,P16蛋白和VEGF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