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然而,地域广大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中,没有充分考虑和重视区域差异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没有将区域差异影响纳入到货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缺陷。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与货币总量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区域差异会对货币总量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不同的经济区域可以形成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在实践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本文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理论及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相关理论,对比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平,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各地区和部份省市体现的差别性,对货币政策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予以分析。并提出货币政策应关注区域差异,使其在制定和执行上更为有效的建议。论文包括四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对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相关理论分析,一是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主要工具;二是分析我国的货币分布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三是分析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理论;四是区域性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理论分析。第二部份是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分析。首先,通过从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支情况上比较,分析区域经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