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爆发后,安徽省很快沦为战区。战争初期,日军迅速占领了皖省大部分地区,国统区范围只限于皖西和皖南地区。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安徽国统区政局相对稳定,省府遂着手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并相应推出各项统制政策,以维持国统区的经济运行,应对长期抗战的局面。 本文主要考察战时安徽省府在国统区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结合实际效果,探讨战时经济政策之得失。 安徽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农业耕作,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除水稻、小麦外,茶叶、棉花、桐油、烟草等产量也很可观。抗战前,安徽农村经济凋敝,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工商业发展缓慢,交通运输业落后。而且,自然灾害频发,各种苛捐杂税盘剥,民众生存状态恶劣。 战争初期,日军入侵安徽,局势混乱不堪。武汉会战后,皖境战局渐趋平稳,省府开始重建政治、经济秩序。 由于比较富裕的城市沦陷,安徽国统区属于省内落后地区,基本处于传统经济形态,因此,省府收入锐减。但战时各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陷入困境。为此,省府首先采取措施,整顿财政,调整税收机构,建立一元化征收机关,统一征收省县税捐,并整理原有税捐,创办新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紧缩财政开支,量入为出,保证省府正常运转。金融方面,于1938年恢复省地方银行,并在各地开设分行和办事处。安徽地方银行在发行货币、调节金融,发放货款、促进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统区主要在农村地区,军民衣食供给、工业原材料、进口军需物资所需外汇,均须仰仗农业。省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调整和重建农林机构,制定经济规划,加强指导。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村合作事业等,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支援长期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集中力量应对战争,省府对重要物品实施统制,设有专门贸易统制机构,负责物品收购运销事宜。同时,为了展开对敌经济战,省府设立战时货物检查机构,严格控管进出国统区货物,对敌占区实行经济封锁,缓解了国统区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为军民坚持抗战提供了基本民生保障。桐油、麻、丝、茶等土产的运销,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换取外汇,支援抗战,也有积极作用。 战争爆发后,国统区人民日常生活用品极端缺乏,省府率先垂范,投资设厂,并积极鼓励各县兴办公营和民营企业,大力扶持手工业发展。限于条件,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主要生产轻工业品和日用品,纾解了战时民生用品紧缺的困难。 由于战火,全省公路和铁路几乎破坏殆尽,为了沟通长江南北交通,省府相继设立战时货运渡江管理处和驿运管理处,兴办驿运事业,有助于输送军需民用物资,促进国统区内外的贸易交流。 战时安徽省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对于坚持抗战有着重要意义,不过,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失,只有全面和历史地考察战时经济体制和政策及其实施绩效,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