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以及鲁家河小流域(香溪河流域的一个完整子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充分发掘文献资料的情况下,使用多种RS和GIS技术,以流域内多尺度和多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交通道路、水系等专题数据为基础,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地形要素相结合,探讨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异和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的基本模式。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其空间格局
a)研究区内土地类型在海拔上的格局是: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水域(海拔200m左右)、建设用地(海拔300m左右)、农业用地(海拔700m左右)、灌丛(海拔1100m左右)、森林植被(海拔1600m左右)和亚高山草甸(海拔2700m左右);
b)研究区内建设用地、水体、亚高山草甸集中分布在坡度20°以下地区。除此之外的土地类型均呈现中等坡度(30°-40°)地区面积最大的特点,这与香溪河流域范围内坡度-面积分布相符合;
c)1987-2003年间,香溪河流域森林覆盖率由68.65﹪降低至65.28﹪,影像分类显示当地基带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流域内没有成片分布;灌丛覆盖率从17.85﹪增加至20.10﹪;农业用地比例从11.87﹪增加至12.09﹪;建设用地比例从0.52﹪增加至1.09﹪;水域覆盖率从0.34﹪增加至0.91﹪;亚高山草甸覆盖率从0.77﹪减少至0.53﹪;
d)1987-2003年间LUCC的空间格局是:农业用地在低海拔、低坡度地区减少,在中等海拔、中等坡度地区增加;建设用地在低海拔、低坡度地区增加;水域在低海拔地区增加;森林在中高海拔(1300m以上)和低海拔地区(800m以下)增加,在中等海拔地区降低,尤其以中等坡度地区降低最多。这一格局表明,低海拔地区优质农业用地被三峡水库淹没,而宜农后备用地又不足,导致研究区内农业开发活动向中等海拔、中等坡度地区扩展。
2)香溪河流域LUCC的土壤侵蚀影响
a)香溪河流域整体上属于极轻度侵蚀区域,极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80﹪左右,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12﹪-16﹪;
b)1987-2003年间,香溪河流域的整体土壤侵蚀程度是减轻的;
c)从空间上来看,土壤侵蚀程度加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香溪河干流附近低海拔地区,减轻的区域则在周围较高海拔地区。
3)鲁家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本模式
a)鲁家河小流域内主导土地利用格局的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和到房屋距离。回归模型显示存在基于这两者的土地利用分布模式;
b)定量地描述了水田、旱地、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5类用地的基本分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