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颈动脉狭窄程度、人口学因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从而能够早期预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卒中进展的几率。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小时之内入院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入院后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头颅CT或MRI等相关检查。第一部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及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选取本医院门诊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进展组、非进展组及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浆Hcy和hs-CRP的水平和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及有斑块组,有斑块组再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9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展性缺血性卒中57例,发生率为28.93%。2、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是82.46%(47/57),其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生率是59.65%(34/57),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是61.43%(86/140),其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生率是11.43%(16/140),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6.67%(2/30),三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差异有显著性(P<0.01);进展组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56.14%,32/57)明显高于非进展组(31.43%,44/140)及对照组(0)(P<0.01)。3、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伴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58.49%,31/53)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18.37%,18/98)(P<0.01);而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伴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58.49%,31/53)明显高于伴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0)。4、进展组、非进展组及对照组比较,进展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P<0.05);进展组血脂、血浆Hcy及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P<0.05)。5、将19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进行比较,有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无斑块组(P<0.05),有斑块组年龄、总胆固醇、血浆Hcy及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6、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主要与年龄及血浆hs-CRP水平相关。7、依据斑块性质将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不稳定斑块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浆Hcy及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8、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主要与血浆hs-CRP水平相关。结论:1、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以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为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更易促进卒中的进展。2、血浆hs-CRP及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相关。3、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进展的机制之一是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高血压、糖尿病、血浆hs-CRP及Hcy水平均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