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恶化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地球臭氧层空洞,控制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农田土壤是N2O的一个重要排放源。人类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作用使全球尺度上土地覆被发生了改变,其结果不但对土地覆被本身至关重要,且会对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多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农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以陕西省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土壤.填土和黄绵土的林地、草地和农地土壤N2O释放特征,并对陕西省不同土地利用土壤N2O排放量进行了预估算,旨在研究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作用及其强度。获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
1、林地(黄绵土)原状土样N2O排放主要产生在10cm深度左右,而人为破坏后的混合土壤N2O排放主要场所跃至浅层土壤(5cm深度左右),即人为破坏林地土壤原始状态可导致上层土壤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10cm、15cm、20cm深原状土N2O平均排放量明显大于各混合土样;陕北子午岭林地土壤是N2O的源。
2、草地(黄绵土)原状土N2O的平均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混合样,且混合样与原状土的差值大于林地其差值;草地混合样和原状土分别在10.3cm、2.4cm的深度N2O排放量最大,0-5cm深度土壤N2O的产生量对陕北草地N2O逸出的贡献最大。
3、陕北农田土壤N2O排放累积量远高于休闲地,主要表现在5-25cm的耕作土壤中,农地耕层土壤N2O排放通量高出休闲地排放量的1倍左右。
陕北耕地、林地、草地土壤N2O排放通量变化幅度分别在0.1~24.58μg·m-2.h-1、-0.1 7~1 2.36μg·m-2·h-1、-0.21~12.02μg·m-2·h-1;耕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最大值明显高于林地和草地,约为林地和草地的2倍,这主要与耕地化肥使用有关。
4、在各水分含量下,填土N2O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黄绵土的排放通量,在相同水分各温度下,填土N2O排放量亦均高于黄绵土N2O排放量,即在相同的湿温条件下壤土类的填土N2O排放量高于砂土类的黄绵土N2O排放;两种土壤N2O排放存在明显的温度效应、水分效应和几乎近似氮养分效应,即两种土壤N2O排放对水、热、肥的影响作用响应程度不一。
5、陕西耕地、草地、林地土壤N2O年排放平均通量分别为:2.71kg·hm-2·a-1、0.293kg·hm-2·a-1、0.296kg·hm-2·a-1,且耕地土壤N2O排放明显的高于林地和草地,化肥中氮的释放占耕地N2O年排放平均通量的90%;陕西耕地、林地、草地N2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8.13GgN2O-N、3.0GgN2O-N、0.92GgN2O-N,年排放总量大小为:耕地)林地)草地。陕西林地面积约为耕地的2.5倍,但因耕地的平均排放通量较高,导致林地年排放总量仍小于耕地。即退耕还林还草可降低土壤N2O排放,对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