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作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作家感情与认知的载体,能够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风格则又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萧红是一位有文体意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知和表达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萧红体”。这种文体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自传式的叙述方法、散文化的叙事节奏和诗化的叙事风格,还有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表达。《呼兰河传》是萧红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因其表现出的本土化、散文化、诗化、口语化色彩,以及其超规的语言表达,在艺术形式上可谓是一部比较独特的作品。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而与原作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对它的英译本Tales of Hulan River(葛浩文译)进行专门的研究。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也只是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译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民俗翻译以及文化杂合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呼兰河传》英译本的风格传译做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艺术特色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艺术特色又是通过作家的文体风格来体现的。所以,小说翻译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成功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研究《呼兰河传》英译本在文体风格上是否再现了原作,以期为汉英小说翻译以及小说翻译批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对《呼兰河传》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原作者通过对语言特定的选择而产生的主题意义与艺术效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意识到这种特定的语言选择,并再现出原作的艺术风格,如果未能再现,是什么原因所致。经研究发现,译作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出现“假象等值”的现象,未能充分传达出原作的文体风格,正如Theodore Huters在英译本书评中的评论“他并不能总是描写出原文复杂的散文节奏”。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译者翻译初期以原文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与翻译原则,重视对原作主题意蕴的表现,而忽视了特定语言选择与小说文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译者出于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的考虑,对语言形式做出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在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方便其阅读与理解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效果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