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佛教从西土传来,佛教艺术遂在中国兴起。从东汉崖墓佛教造像到近代发现的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皆说明四川地区佛教造像历史悠久。隋唐时期,中原开窟造像的风气更是极大影响了四川,在川北留下了较多的佛教造像。唐代中晚期中原石窟造像走向衰落,四川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及经济文化因素,石窟造像更加繁荣,四川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石窟造像遗迹,并且形成了地域性特点。在四川众多的唐代佛教摩崖造像中,笔者着重研究了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这种造像在四川地区遗存较多,分布广泛,从川北到川南、从川西到川东,皆有此类佛教摩崖造像。本文梳理了四川地区现存唐代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的主要遗存,对现存西方净土变造像进行了分类整理,对各类典型西方净土变造像进行对比,分析各类西方净土变造像的主要特点,试图找出各类西方净土变造像在内容上和造像风格上的一些联系和差别,寻找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初唐时期四川地区主要开凿的是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净土变摩崖造像,这种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川北地区,这种造像的开凿一直延续到盛唐时期,川北巴中地区保存了较多盛唐时期开凿的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造像。盛唐以后,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摩崖造像逐渐稀少直至消失,出现了一种具有过渡意义的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这种造像不同于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造像,这种西方净土变造像中开始雕刻西方极乐世界的更多美妙情景,有的雕刻了天宫楼阁、有的雕刻了祥云、飞天伎乐、菩提树等,这些过渡型西方净土变造像开启了另一种类型的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阿弥陀佛经变摩崖造像。这类西方净土变造像依据《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雕凿,真实再现了经典中所描绘的西方极乐净土庄严世界,有的阿弥陀佛经变造像龛着重雕刻庄严巍峨的殿字楼阙,四时不断的歌舞盛会,各色宝鸟、飞天、祥云以及随意听法修行的天人,有的阿弥陀佛经变造像龛着重雕刻了极乐净土的七宝莲池,莲池内的七宝莲花,莲池上的九曲拱桥,从拱桥下驶出的多层楼船以及众多往生西方的莲池化生。这类西方净土变造像从盛唐到中晚唐均有开凿,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地区的邛崃、丹陵、乐山、仁寿等地。从中唐到晚唐,四川地区流行第三种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观无量寿经变造像,观经变造像比阿弥陀经变造像多出了“十六观”和“未生怨”等造像内容,这类摩崖造像现在在四川各地皆有遗存。从“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净土变造像到“阿弥陀经变”造像,进而到“观经变”造像,四川地区唐代西方净土变摩崖造像不仅类型发生了转变,造像内容、造像风格也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西方净土庄严世界的基本特点没有大的变化,各种西方净土变造像皆以阿弥陀佛及其二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为造像中心,有的造像以莲池说法为主要表现内容,有的造像以天宫楼阁为主要表现内容,有的造像兼具莲池说法和天宫楼阁,在造像内容上呈现出各种西方净土变造像会通交融的现象,特别是唐代中晚期,西方净土变造像规模越来越宏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造像越来越精细,兼融了三类西方净土变造像的内涵,兼具了三类西方净土变造像的优点。早期的西方净土变造像主要依据经典开龛造像,后来的西方净土变造像借用了释迦牟尼佛系列的天王、力士等护法神,还借用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及其他菩萨系列造像,充分体现出各类西方净土变造像相互借鉴,会通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