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的现代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强调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制度与文化的自信必然是与民族传统和集体经验紧密相连的,这也就要求现代化理论重新思考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在上一世纪之前,各国都在遵从一系列所谓现代化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短现代化”思路,以与传统断裂的方式追赶西方。20世纪全球各地区现代化的成败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国家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发掘自身历史社会中利于现代化的诸多因素,也就是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适应问题。故而本文从“长现代化”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商业社会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得出明清现代化进程以下结论:第一,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商业体系推动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对家族的规模和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个人逐渐摆脱初级群体,走向社会,是向现代社会结构迈进的重要一步。第二,大批工商业者迁居城市,组织起会馆、公所,在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推动了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不断改善,最终实现理性化。第三,工商业从业者及衍生群体的利益在传统农业不能得到认可,通过组织秘密会社长期与单一权威冲突,在推动传统单一权威社会走向现代的多元权威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第四,明清东南地区的商业化首次大范围改变了中国城市单纯的行政性质,使经济代替政治和军事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分化。逐渐增多的城市社会事务也在绅商的主导下由市民自治组织管理,培养着市民意识。第五,随着工商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逆转,社会流动机制的转变,以义利观为核心的传统精英知识体系开始崩塌,以小说、戏剧为形式的大众话语知识开始确立地位,一部分“士”变为致使劳动力成为传统到现代话语权变迁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传统和现代并非对立两端,不可能在现实历史社会中用某个时间点划分开来,传统到现代的是一个渐进、扬弃的过程。当下的所有社会结构、制度都源于本土的历史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感来源于现代化的加速度,但是最初的缓慢奠基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