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高海拔环境特点突出。区域内低温缺氧,特殊土质广泛分布,且生态脆弱和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因素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加剧了沿线水土流失程度。因此,深入研究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模式,提出考虑青海地区特点的公路水土保持措施,不仅是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基础性课题,也是实现公路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 论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现有土壤侵蚀与防治技术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青海达日至班玛公路工程为依托,开展了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技术研究,以期解决特殊环境下公路水土保持的难题。 在详细分析项目及项目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水土流失责任范围的确定依据和原则,建立了包含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的两级防治责任范围。按照地貌类型确定了项目的一级分区形态为高原山地区,构建了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等七个二级防治分区。 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基本内容及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既有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类比法的青海地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并对依托工程进行了实例预测:项目区公路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来源于主体工程区(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以及取土场区。特别是主体工程区,其流失量占公路全部流失量的71.79%,而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占全部水土流失量的23.26%。 最后,论文按照“预防、恢复、治理、改善”的指导思想,建立了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构建了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针对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进行了具体设计,并选择路基、取弃土场开展了典型实例设计,验证了可行性。论文成果丰富了我国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推进我国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