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皮影戏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民间传统艺术,于2006年5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次年进行了申报单位项目的扩展。中国现代意义的皮影戏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前期,侧重于探讨影戏的起源、形成与流变,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在横向和纵向研究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以民俗学、美术史、工艺美术学的学者成就较大,进入新世纪后,多学科门类的学者积极介入皮影戏的考察,但以专题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而本文则将皮影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来关注,致力于从文化功能嬗变的角度研究城市皮影戏的转型,这个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立足于笔者田野调查搜集和前人研究的成果,结合民俗学、民艺学、文化产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用五个部分的内容来阐述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皮影艺术嬗变状况。绪论从选题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本文进行了综合概述,交代了研究基调。第一章简述中国皮影戏作为汉人农耕文化的产物所经的历史阶段以及沉浮兴衰、变异更新千年却绵延不绝至今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在总结皮影的历史社会功能基础上,从城市发展和文化功能视角探讨在当代社会体制变革和民俗文化变迁背景下,皮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转型的必然性。第三章以田野调查内容为依托,寻求京沪两地的城市皮影在多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轨迹、方式和原因以及基于此的文化解释,摸索出皮影艺术从农村、乡镇走进城市并且与时尚的城市文化融合后转变出的新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文化风气下随着不同的城市文化而重新解构整合的特性。第四章重新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的关系,确立了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定位以及在城市中的未来发展前景,同时,聚焦城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以探讨当今文化市场氛围下皮影戏的文化产业化,力求探索皮影戏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后续发展的合理轨迹,在保持其文化基因谱系连续性的同时寻找新的生存价值、发掘出当代皮影所承载的新的社会功能,并找到实现这种功能的具体生存实践和文化变迁的途径。在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之下,全面考虑如何克服传统文化传承的瓶颈,以期进一步讨论在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严重衰落凋零的今天,如何走上良性嬗变转型之路,进而激发皮影的创新和再生产,使中国皮影戏在现代语境下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本文的主要观点表现在:皮影戏的生存环境由农耕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目前处在城市化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的嬗变具有历史必然性,具体表现在它功能的变异、内容的改良和形式的创新上。皮影戏嬗变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这个过程中皮影艺术本身和参与到其中的对象都能得到有益的发展。当代皮影戏的嬗变之路就是皮影戏的现代化转型之路,皮影戏的文化产业化是激发其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改变和调整将满足和适应于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