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社会社会救助工作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展。但毋庸讳言,由于经验不足、救助标准单一,这项关系民生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救助体系远未完善,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边缘群体救助问题格外引人瞩目。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指家庭人均收入稍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待遇,遭遇一定的生活难题却无力通过自身来摆脱困难的一类群体。低保边缘群体虽然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是由于不能享受低保待遇,实际生活水平有时甚至低于低保群体。目前,随着低保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享受的优惠待遇与项目不断增加,低保户与低保边缘群体间的享受社会发展利益不均衡问题将更加突出。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日益显现的生活困境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是极大的挑战,阻碍社会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完善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经历了萌芽、确立、发展、完善、改良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救助对象开始是极贫困的人,之后逐渐扩大到边缘弱势群体,之后西方各国普遍建立福利国家,使全民普遍受惠。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调整社会救助标准,不断吸纳边缘贫困人口进入救助范围的过程。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充分学习国外有益经验、汲取其教训,才能避免走弯路,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救助模式。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在国内已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一部分省、市,甚至区、县纷纷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对于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获得一定社会成效。 本文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国内、国外、境外社会救助的发展沿革、成败得失,结合论文作者的工作实践,以天津为例,从政策、法律、机制、确定贫困标准、扩大就业等方面,对我国边缘群体救助工作的改进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