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掺杂ZnS纳米框架的制备及光解水产氢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U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是一种典型的太阳能-化学能的转换方式,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然而,设计和制备高效的、可持续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仍需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半导体的组成、形貌方面进行重塑改性以提高光催化效率依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本论文通过替位掺杂、酸性环境化学刻蚀和硫化三步策略制备了Cu掺杂Zn S纳米框架材料,旨在提高太阳能光催化产氢反应中的光利用和电荷分离/迁移效率。在制备过程中,首先通过各向异性化学刻蚀将Cu掺杂的ZIF-8菱形十二面体转变为Cu掺杂ZIF-8(Cu-ZIF-8)纳米框架,并通过进一步硫化转将其换为具有三维光催化活性表面的中空Cu掺杂Zn S(Cu-Zn S)纳米框架材料。另外,调控Cu-ZIF-8中Cu的掺杂量,制备出不同Cu/Zn摩尔比的x%Cu-Zn S纳米框架材料,并通过考察上述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激发的光解水产氢性能探究了Cu含量和材料形貌调控对光解水性能的协同影响作用。通过对x%Cu-Zn S纳米框架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分析,证实Cu2+离子已成功地掺杂到Zn S纳米框架的晶格中。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Cu-Zn S纳米框架的光解水性能比纯Zn S纳米框架大幅提升,说明Cu的掺杂对于调整Cu-Zn S的电子结构非常重要,有助于增加光响应范围和改善电荷迁移效率。在不同Cu/Zn摩尔比的x%Cu-Zn S中,1%Cu-Zn S纳米框架材料具有最高的产氢性能,在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其产氢速率可达8.30 mmol h-1g-1。在材料形貌调控方面,内部空心的Cu-Zn S纳米框架结构具有反应物分子的三维可及性、更多的光催化活性位点、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有效的电荷迁移率和更短的电荷迁移距离等特性,因此,在相同反应条件下,1%Cu-Zn S纳米框架的光催化性能大幅度优于块状1%Cu-Zn S和空心1%Cu-Zn S材料的性能。此外,1%Cu-Zn S纳米框架还具有优异的光解水产氢循环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通过对循环反应后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表明1%Cu-Zn S纳米框架在反应25 h后,其晶体结构和形貌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通过对样品进行紫外漫反射、瞬态光电流响应、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等的一系列表征,表明Cu-Zn S纳米框架能够有效的将光吸收范围拓展到可见光甚至红外区域,并且还能够有效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的分离和迁移。本文认为x%Cu-Zn S纳米框架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大幅提升主要是由于其具备最佳的Cu掺杂量以及具有较大比表面和开放的框架结构,使得此类材料具有更高的光利用率、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以及更高效的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迁移率,这些特点都可有效增强材料的光催化反应性能。本文发展的制备Cu-Zn S纳米框架结构的策略可为设计构造具有独特形貌结构和组分的半导体光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其他文献
可降解聚合物可有效解决传统聚合物带来的白色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但其较差的气体阻隔性限制了推广使用。氧化石墨烯具有气体不渗透性、超高纵横比、易于功能化等优势,是增强聚合物阻隔性能的理想填料。本论文采用极性分子链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共价接枝改性,制备高阻氧改性氧化石墨烯/聚乙烯醇纳米复合材料,对其进行表征测试,研究接枝链长度和结构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阻氧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复
为了应对来自资源环境和气候的挑战,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会造成电能高效消纳困难、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困难等。2012年,一种基于电力弹簧(Electric Spring,ES)的快速自动需求响应技术被提出,该技术在稳定电网电压、谐波抑制和功率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同时有利于减少储能、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现有大
对话策略是任务型对话系统中对话管理的子模块,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和系统当前的对话状态信息决定对话系统下一步的响应动作。由于对话系统具有序列决策的特性,因此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基于强化学习的对话策略上。然而基于强化学习的对话策略模型目前仍然存在下列问题:(1)任务型对话系统的正向奖励十分稀疏,系统要获取学习效率高的成功对话样本和正向奖励值较为困难。因此系统需要和用户或用户模拟器进行大量的会话才能建
针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目前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获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单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有效率较低,且现有对预后和疗效预测因子的研究仍不充分。因此,亟待开展抗PD-1/PD-L1免疫治疗预后和疗效预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以此筛选
供热系统是为居住用户和商业用户供热的有效方式,它在供热能源消耗中占据很大比重。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供热系统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运行越来越被重视。供热系统是一个由很多部件组成的非线性复杂系统,部件常常发生故障,并且很多故障难以发觉,故障会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供热机制,必须对供热系统中的故障进行准确识别与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将对区域供热系统的故障识别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装配式建筑与高层建筑的结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钢管混凝土因优秀的受力性能表现而被越来越多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前人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双钢套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并进行试验研究,该组合剪力墙兼具钢管混凝土高承载力、延性好的特点和装配方便、施工难度小的优点。受制于试验条件,该组合剪力墙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待开展的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该新型组合剪力墙的受力性能,使之更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本文基于已
重金属离子造成的水污染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极度破坏自然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木质素具有独特多酚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丰富度,可以从中获得各种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废水污染治理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开发高效木质素基吸附材料的研究对实现工业木质素的高值化应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木质素基吸附剂多以粉末、细微颗粒为主,操作不便、回收困难。球形吸附剂具有疏松、亲水性网络,水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的上升,产生的污泥量不断增长,其中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因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毒害物质危害更大,且不少属于危险废物。水葫芦肆虐也是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另外,中国是水泥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水泥生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速了温室效应。为了同时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将污泥与水葫芦共热解制成污泥-水葫芦生物碳,并将其添加到混凝土中,制备出性能良好的污泥-水葫芦生物碳混凝土。污泥中的重金属被
纳米纤维素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如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等,在纳米复合材料、薄膜、超级电容器、电子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绿色、高效的规模化生产纳米纤维素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本论文以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BSKP)为原料,采用稀硫酸预处理联合高压均质的办法制备高得率的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和纤维素纳米纤丝(CNFs)。同时,以化机浆为原料,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含
我国是世界上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碳酸盐岩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岩溶是最棘手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以往的城市岩溶区工程建设中,针对未知岩溶大多根据场地勘察资料采用二维(各种尺度平面图、地质剖面图)、静态的表达方式来分析和解释岩溶发育规律,这难以直观而全面地表示溶洞极不规则的空间形态。随着现代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岩溶由传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