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集中探讨自1996年以来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和整合,从外部的结构调整到内部的资源整合、新闻报道模式的转换。 过去的20余年,中国新闻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但中国新闻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还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明朗化之前,奢谈新闻体制的根本改革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并不试图构建一个中国新闻改革的纲领或框架,而是立足媒介改革前沿,针对当前新闻改革实践和理论中遇到的困惑和主要的矛盾,针对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中国媒介做大做强之道。这是本论文的基本取向。 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总纲,本章回顾了过去,提出问题,分析了新一轮改革的背景、目标和特点。 中国新闻业20年余年改革的最大成就得益于两度引入信息概念,重新认定了媒介的功能和性质,由此出发,在结构、市场、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引起了中国媒介显著而深刻的变化。 改革给中国媒介带来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但正因为是在旧有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未变的框架之下进行,20余年改革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失衡、运作失序、管理失范。 为了解决20多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同时也为了适应加入WTO以后传媒业生态环境的深刻改变,中国媒介自上而下开始了主动的整合和改革。 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步,第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第二步,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第二章,着重探讨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围绕传媒业做大做强,实现效益目标,中国传媒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 在传媒整体格局方面,本章提出改变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 中国传媒业要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是前进中必须突破的“瓶颈”。目前制约媒介“三跨”的主要是区域壁垒、行业壁垒、资本壁垒和产权壁垒,而要突破这层层壁垒,必须依靠从理论、政策到机制的一系列突破,包括重新认定传媒的双重性质、明晰产权、对传媒实行分类管理、编营分离的机制改革 等。 第三章,党报改革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过去党报以其高度的权威 性曾处于中国传媒的核心地位,但目前,党报正从核心滑向边缘,整个报业结 构失去中心。 中国的党报是唯一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党报的作用。重树党报的核心地位,不仅关系到中国传媒 业的结构调整,也涉及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党报面临的困境是受到宣传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了重树党报权威, 必须减轻党报的市场压力,对党报功能、受众、风格重新定位,使党报真正成 为严肃的高级大报。 第四章,主要探讨成立媒体集团的理论依据以及集团内部整合资源、优化 结构的路径选择。 从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我国依靠行政力量快速完成了报业集团化、广电集团化。也正因为完全依靠行政力量的速配,新组建的媒介集团就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子报结构重复、内耗不断的弊端。为此,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成为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章,主要探讨中国广电走类型化之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完善类型化运作体制的必要举措。 到2002年底,中国的电视己基本完成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也正在实施之中。但正象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中国刚刚实施的类型化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境,本章提出了分灶吃饭、分级收费、无线(台)有线(台)分离、制播分离、编营分离的运作模式,以机制改革确保频道专业化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 第六章,本章论述编辑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 为了在尽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中国媒体,中国媒体必须尽快打开业外资本进入媒体的通道。本章提出基于中国媒介的特殊性质,资本运营必须有相应的内部制度建设为前提,保证以效益为目标的改革不偏离方向。其中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媒介双重属性的制度体现,无疑将成为媒介制度的一个新亮点,为媒介的资本运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七章,主要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变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式。 衡量中国新闻改革的成败标准只有一个: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新闻媒体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 中国媒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不可能走向完全的商业化运作,但在新兴的大众化媒介中,也深深受到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市场取向的影响,着眼于中国乙夕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这是当前媒介改革中值得警惕的潮流。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