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造性的缺失对竞争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进步。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极大膨胀,科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促使以“团队合作”的科研模式取代“单干”科研模式来培养人才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发表在我国经济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等领域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中的文章作为判定研究者科研能力的依据。通过随机数表,本研究对这五大学科中的代表性期刊近15年所刊载的文章进行抽样,共抽取4186篇文章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人才在“单干”与“团队”两种科研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建模比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各学科中人才在“单干”和“团队”科研模式下的核心知识增长都呈现Logistic曲线分布,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曲线分布,但人才在这两种科研模式下的成长规律大不相同。“单干”科研模式下,人才的科学探究起步晚,核心知识增长幅度小、极限水平低;其创新能力的启发也较晚,达到创新巅峰的时刻更晚,创新黄金时间和学术周期也更短暂。“团队”科研模式下,人才的科学探究起步早,核心知识增长幅度大,极限水平趋于最大极限值1;创新能力激发阶段早,创新巅峰来的更早,创新黄金时间和整个学术周期更持久。其次,在各学科人才之间的成长规律比较基础之上,揭示了“单干”科研模式下社会科学中的人才的核心知识增长和创新能力都更高,“团队”科研模式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人才的成长轨迹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再次,在对不同学科中研究者个体在不同科研模式下的成长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令人窒息的教育教学方式、知识基础的薄弱、国内培养的博士创新能力低、封闭性小群体合作盛行、“50岁”现象等。最后,在各学科中人才在“单干”与“团队”科研模式下的成长规律进行建模比较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