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公众污名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普遍存在。公众污名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公众污名所造成的后果比抑郁症本身更为糟糕。公众污名会使抑郁症患者丧失大量正当机会、遭遇社会排斥。此外,公众污名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转化为自我污名,当抑郁症患者将公众污名化的态度转向自身时,会阻碍患者寻求专业治疗,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甚至会导致患者自杀。鉴于此,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减少抑郁症公众污名的有效方式。其中,接触已被证明能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内隐态度反馈会进一步增加接触干预效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于整体“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且均是来自于国外。因此,有必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探讨接触和内隐态度反馈对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的影响。对抑郁症污名的准确评估是开展污名干预工作的基础,而当前抑郁症内隐污名的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为有效评估内隐态度反馈和视频接触对抑郁症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的干预效果,本文研究一首先编制了测量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的测量工具。测量内隐污名的是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程序:认知评价SC-IAT、情感反应SC-IAT、行为倾向SC-IAT,测量外显污名的是相对应的语义差异量表。使用这两个测量工具调查了293名大学生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现状。结果显示,SC-IAT和语义差异量表能有效测量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的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在内隐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消极的内隐认知评价、内隐情感反应、内隐行为倾向;在外显污名上,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消极的外显认知评价。为考察不同干预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的干预效果,研究二招募了 106名大学生被试,采用4(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控制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混合实验设计,以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作为因变量,在标准化实验室内通过计算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就外显污名而言,在后测上,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组大学生在对抑郁症患者的外显认知评价、情感反应以及行为倾向上的得分显著好于控制组,视频接触组大学生在对抑郁症患者的外显认知评价、情感反应上的得分显著好于控制组;在干预一个月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组以及视频接触组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认知评价、外显行为倾向上得分显著好于控制组。(2)就内隐污名而言,在后测上,相较于控制组,内隐态度反馈显著降低了消极的内隐认知评价和内隐情感反应,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视频接触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消极的内隐认知评价、内隐情感反应以及内隐行为倾向;在干预一个月后,内隐态度反馈组、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组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持有显著较少的消极的内隐情感反应和内隐行为倾向;视频接触组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依然持有显著较少的消极的内隐认知评价和内隐情感反应。(3)不同干预方式对抑郁症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影响存在差异。在外显污名上,干预后测结果表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干预、视频接触干预对外显认知评价、外显情感反应、行为倾向的干预效果要好于内隐态度反馈;在干预一个月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对外显认知评价、外显行为倾向上的干预效果要好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在外显污名三个成分上的干预效果均好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与内隐态度反馈+视频接触两组间对外显污名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在内隐污名上,不同干预方式对内隐污名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