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城镇化需要产业基础,市民化需要稳定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实现市民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越来越多原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返回家乡附近的县城进行创业,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逐渐兴起,农业转移劳动力也成为其中的多元主体之一,新一轮创业浪潮中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面临重要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创业现状与重要性、创业决策影响因素模型及其作用机制、创业决策面临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什么要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加快市民化进程、实现完全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返乡回归创业是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创业活动也是产业集聚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对于夯实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是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点,也是后文提出相应问题和对策的基础。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在劳动力迁移理论、有限理性决策假说、资源拼凑理论、集聚理论以及创业理论社会学派观点等理论基础上,从创业进入和创业选择两个角度构建决策理论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认为,分析创业进入需要更多地关注效果逻辑,而具体创业选择则受到进入壁垒的影响。综合来看,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共同构成了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影响因素,其中,创业动机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的初始动力,创业能力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的内在条件,创业资源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的物质保障,创业环境则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的重要支撑。这些因素对于创业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创业”的创业进入决策,二是“如何创业”的创业选择决策。在创业进入决策中,创业动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群体有别于其他创业群体的重要因素,而创业资源、创业能力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个人是否创业也有正向影响。在创业选择决策中,又包括了“以何种具体形式进行创业”以及“在哪个行业进行创业”两部分内容,创业可分为雇佣创业与自营创业两种类型,雇佣创业即为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而自营创业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的主要形式。个体的创业资源水平和创业能力大小是影响具体创业形式的重要因素,也对其创业行业分布有重要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之所以大多集中在低端行业和传统行业创业,与其创业资源和能力不足有关,不过随着新生代农业转移劳动力群体的比例逐渐扩大,创业的行业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分化”。创业动机、创业资源和创业能力的影响是基于个体的,而创业环境则具有群体性和区域性的影响。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辅以各年度统计年鉴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对理论分析得出的六个主要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使用probit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构建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环境指标体系,对区域创业环境状况及其影响进行测度。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主要假设和推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基于实证的结果,本文提出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面临的问题:创业教育与资金缺乏,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决策的优化;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堪忧,抬高了创业进入壁垒;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选择决策空间不足,创业行业分布偏低端偏传统等。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加强针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视其创业能力教育和创业精神培养。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向农业转移劳动力群体的信贷倾斜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加快土地确权流转等土地改革实践,盘活农村土地。三是提升中西部地区吸引力,以创业产业园区、孵化器建设等方式优化相关产业和服务配套,完善对返乡创业、离职创业等创业行为的制度保障。四是鼓励有创业经验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走出低端领域,加强创业宣传和创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