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原发性高血压系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受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两方面作用的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性高血压中20%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从维持血管张力、调节水盐平衡等方面调节血压,因此,RAAS组成成分的基因成为研究最广泛的高血压相关基因。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in, AGT)是RAAS的唯一底物。它先后被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AngⅡ在人体内主要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收缩,醛固酮水平升高,水钠潴留,在高血压的形成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浆中AGT水平的高低,直接控制着RAAS活性的强弱。有人设想AGT基因的突变会改变AGT表达水平,突变导致血浆中的AGT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体外研究提示AGT基因5’ 端启动子区在AGT转录启动的总速度上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启动子区-6位点A/G突变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患者中-6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比正常对照组高,-6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浆AGT水平高于-6G携带者,认为-6A/G多态性与<WP=5>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并影响高血压左室重量和左室功能。国内对AGT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较少,各家结论不一致:在-6A/G 与高血压病是否关联和A或G是高血压病危险因子等问题上各持一说。大连地区属于高血压病高发区,至今无AGT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调查。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分析大连地区人群血管紧张素原基因5’ 端启动子区-6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并与其他因素联合分析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及该位点多态性在高血压人群中是否影响左室肥厚的发生。方法 以大连地区36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690名正常对照者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相关研究。其中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按照左室重量指数分成左室肥厚组(LVH)49例与无左室肥厚组(NLVH)92例。所有研究对象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获得酶切产物,用琼脂糖凝胶及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基因型。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高血压组AA型,AG型和GG型分别为51.5%,42.7%,5.8%,对照组分别为57.5%,33.3%,9.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72.9%,对照组为74.2%。按性别分组后,男性组(625例)基因型频率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AA型,AG型和GG型分别为53.3%,40.7%,6.0%,对照组分别为59.9%,29.1%,11.0%(P<0.05);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73.6%,对照组为66.4%(P>0.05)。但女性组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两个性别组中再按年龄分为三组(<40岁、40~60岁、>60岁组)后分析,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将性别、年龄、BMI、基因型、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家族史、吸烟史等因素引入回归方程,结果得出BMI(OR=0.186)、年龄(OR=2.075)、家族史(OR=1.237)为危险因素。AA型LVMI高于AG型和GG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AGT基因-6A/G多态性与大连地区人群高血压发病可能有相关性,男性AG基因型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较其他两型高。超重、<WP=6>高龄、有高血压家族史可能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AGT基因-6A/G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展可能有相关性,AA基因型患高血压后发展为左室肥厚的可能性比其他基因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