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于2003年下半年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试点,前两批试点的31个县(市、区)在推行新农合过程中,形成了3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经办机构—新农合管理中心负责兑付补偿业务及其它管理工作,截至2006年底已有17个县(市、区)实行此模式;二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医保中心负责兑付补偿业务,有6个县(市、区)实行此模式;三是委托保险公司负责业务管理、兑付补偿,有8个县(市、区)属于此种模式。几年来,各地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新农合的发展和深化,如何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研究探讨新农合管理模式,保证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任务。评价3种管理模式的运行绩效和分析各模式的利弊。这不仅是进一步推动新农合的当务之急,也是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可以为调整政策、纠正偏差提供依据。研究目的:1.对福建省新农合3种管理模式进行利弊分析。通过相互比较,以实现模式间互为弥补。2.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由专家讨论得出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7项重要指标及不同的权重系数。3.采用4种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建省前两批31个新农合试点县(市、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3种不同管理模式运行情况。研究方法:1.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半结构式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等,调查分析3种管理模式的利弊。2.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采用Cronbach系数a进行信度检验,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法检验指标内部联系。3.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Z分法为主,同时采用RSR法、优劣距离法、乘法合成综合指数法等4种综合评价方法,对31个新农合试点县(市、区)不同管理模式运行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新农合3种管理模式各有利与弊,在一定程度上可取长补短。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适用性,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3.对31个县(市、区)不同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结果取得比较好的一致性,符合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可达到评优促后、监督管理、纠偏修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