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断裂与重构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uan9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较留守儿童更为弱势的特殊的未成年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多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综合性的客观体现。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我国社会转型的时间背景和其所处农村的空间背景交织在一起,加之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处于初始社会化时期,遭遇了“家庭破裂”与“父辈别离”双重生命事件,其“家庭—学校”教育链条在家庭功能短缺与学校弥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发生断裂。本研究围绕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定性的研究范式,进行了 80天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无结构访谈,对G镇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日常行为、学业状况等情况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断裂过程进行解构。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解构“家庭—学校”教育链条断裂的过程:首先,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父母榜样角色、儿童情感依恋角色、父母日常监控角色都处于长时间缺位状态,在此背景下,隔代监护面临着重养轻教,甚至是逆向监护问题,特殊的家庭结构背景是“家庭—学校”教育链条断裂的开端。其次,城乡教育资源相对不公平的背景下,使得学校对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学校教育的衔接力不足,进一步导致了教育链条裂口的僵化。最后,在教育链条断裂的岌岌可危之际,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隔离、以及互动的相对缺失最终导致了“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断裂。在“家庭—学校”教育链条断裂的前提下,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个体能动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在“积极面对”与“消极逃避”之间不断博弈,选择以不同的态度面对“生命曲线”的低谷,这也促使教育链条断裂后的不同个体的学业状况与日常表现情况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学视角进一步教育链条的重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着重发挥出农村社区应有的作用,来补位家庭中缺失的榜样角色与课后的辅导与监护角色。其次,学校应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个体能动性”的建立,鼓励并帮助儿童积极面对与处理在人生低谷之中的挫折。最后,加强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增加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社工服务的购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并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益。
其他文献
为了向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共同提高医疗学术水平,《海南医学》杂志将不定期推出对临床诊疗工作有积极意义的“循证病例讨论”栏目。首期“Ⅲc期乳
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首要步骤,在人脸识别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YCbCr彩色空间,提出一种RGB彩色图像的人脸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YCbCr肤色模型进行肤色分割,得到类肤色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保险的作用越来越为大众了解和接受,保险市场的参与者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为了有效管理自身的承保风险,再保险合同作为风险管理的主
期刊
本文衔接上一期《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幸福”的(Ⅰ)》一文,在上文中,无差异曲线的基数效用基础问题还没有解决。面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们在努力解决一般化效用函数构建过程中
不用在冷风中苦等公交车,也不用追着公交车跑,用手机不仅可查询公交到哪了,还可“预约”公交车……在福州,这一切正成为现实。记者获悉,由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开发的福州“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