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长成骨自1950年由Ilizarov推广治疗长骨短小畸形,1992年由McCarthy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临床。目前已应用于颅面部各部位,且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本文阐述延长成骨的发展历史及进展,并做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动物实验:1年龄山羊17只,分别为A组(7只)、B组(5只)、C组(5只),A组于双侧顶骨区各形成一3×2.2cm矩形骨缺损,B组于右侧顶骨区形成一2.2×2.2cm正方形骨缺损,C组于双侧顶骨区各形成一3×1cm矩形骨缺损,各组山羊均于右侧骨缺损处形成相应转移骨瓣,并安放延长器,经过8天潜伏期,1mm/天速度延长,直至达对侧骨端。不同颅骨缺损大小,应用延长成骨术修复,均取得良好效果。A组进行三维CT骨缺损面积测量,实验侧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B组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侧与正常侧对照无显著差异,C组通过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过程,为典型的膜内成骨,证实延长成骨术修复颅骨缺损的可行性。 临床应用研究:应用内置式延长器,治疗各类颅面畸形患者48例。探讨截骨线部位及手术设计,观察并总结最佳的潜伏期、延长速度、固定期及并发症处理及预防,并对软组织变化进行观察。手术设计需根据颅面整体结构考虑。我们通常采用完全截骨,潜伏期7天,1mm/天延长速度及14周固定期,取得良好效果。软组织变化有三种情况:(1)随骨组织延长,软组织亦被延长;(2)骨延长使软组织移位;(3)每日软组织及骨组织相对移位极小,不会引起软组织损伤。对复杂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颅面畸形,主张不仅需早期治疗,而且需各学科配合综合治疗。 本文结论:延长成骨术是矫正颅面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增加骨组织及软组织双重效果。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应用延长成骨术修补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在矫正复杂颅面畸形中,需与其它整形外科手术,正畸治疗相互配合,方可达最佳效果。延长器发展较快,内外延长器有各自优缺点,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利用三维CT数据制做个体化模型、个体化延长器、模拟手术,可使手术过程简化,精确地进行术前设计并预测术后结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