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南通是水稻生产之乡,每年稻田灌溉的用水量为全市总用水量的53.5%,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为缓解用水量大与淡水缺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提出改传统漫灌为浅湿灌溉。本文以现行的几种灌溉模式为对象,测定各个灌溉模式的土壤营养成分和金属元素的迁移以及耕作过程中灌溉水、渗透水、地表排水,比较不同灌溉方式和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全氮、全磷、k、Mn、Mg等金属元素含量,以此分析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水稻产量、水稻种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在耕作前土壤中的各种指标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测坑内元素按照由上而下逐步降低的规律变化。统计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含量和土壤深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2.浅湿灌溉单次排水含总氮量浓度大于漫灌,但是浅湿灌溉在用水量和排放量水都比漫灌少,用水节约40%,排水量少31%,所以在单位面积内,浅湿灌溉排放的总氮是远低于漫灌; 3.在三种旱作灌溉方式下,可以看出地下水位对农作物的产量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的影响; 4.浅湿灌溉条件下,土壤有效磷的利用比较充分,水稻中磷含量高,而其它有着干-湿交替过程的样地,养分易从固定形态转化为易吸收利用的有效形态,但是也相对容易流失; 5.对水稻各部位N、P等元素含量分析,发现以水稻稻谷含量最高,其次是稻草,顺序是稻谷>稻草; 6.非充分灌溉、浅湿灌溉、漫灌的水稻产量比较高,顺序为浅湿灌溉>漫灌>旱作。这说明了水稻生长过程的需水量大,但是在水的利用效率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7.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中,漫灌地表排水中元素总量最高,浅湿灌溉次之,旱作和非充分灌溉最低;结合水稻产量以及水稻中元素的含量可以认为,浅湿灌溉有很高的稻谷累计率,输出的污染物质少,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