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影响了其民族文化的形成,那达慕就是典型表征,成为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达慕系蒙古语,亦称“那雅尔”,意为“游戏、娱乐”,是蒙古族人民表达丰收喜悦而举办的节日盛会。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当牧民牧闲、水草茂盛、牲畜肥美的时节举办那达慕,因而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公历7月或8月举行,为期5天,历史上曾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一般而言,那达慕首先要进行敖包祭祀、朗诵颂词、敬献哈达,主要活动有摔跤、射箭和赛马等,还有歌舞表演,会下也有贸易等其他活动。那达慕举办的时间是草原最适宜人活动的季节,举办地点位于花红草绿、地势平坦的草原之上,届时分散各地的牧民相聚一起,从日常的散点流动变为短暂的相聚交流。那达慕不仅是体育竞技盛会,还是商品贸易大会,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是身份认同的仪式。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研究以仪式传播为视角,分析和解读那达慕的活动。学者罗森布尔认为社会中的仪式皆为一种传播状态,传播学者凯瑞认为传播可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传播学者卡茨认为存在竞赛、征服、加冕的媒介事件,传播学者库尔德里认为媒介仪式是媒介中心化的神话。仪式传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传播性质的仪式,即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另一种是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由于那达慕本身即是一场带有竞技色彩的仪式,本文主要采用将那达慕视为传播现象的仪式进行研究。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笔者亲身参与了 201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第二十八届旅游那达慕大会,并利用访谈法对那达慕的组织者、参与者等15人进行了访谈。第一章对那达慕进行了概述,主要是阐述那达慕的起源、变迁和活动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那达慕仪式传播的表现进行了阐述,主要从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仪轨程式加持和官民协同建设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这些表现是那达慕仪式传播的内在结构,既有具体可观的,也有内在制度的。第三章阐述了那达慕仪式传播的功能,从仪式中的认同、参与中的凝聚和保护中的传承三个维度进行了介绍,这种功能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辩证过程,竞争中有团结。第四章针对当前那达慕仪式传播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创新构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人民的主流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游牧生活变成了乡村定居生活和现代城市生活,这种社会形态必然影响到那达慕的作用和功能。那达慕因时而变但要固守其根,秉持它的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的仪式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重点打造“那达慕文化IP”,加大文化软实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