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之魂。中医象思维是认识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一性的重要思维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模式,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核心内容“藏象”理论,不仅是认识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要理论内容,同时也是认识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一整体性的重要途径。以“象”定脏是藏象理论建构的最主要思维方式,本文对唐以前时期的十一部代表性医籍中关于象思维建构的脾藏象相关条文进行辨析收集、归类整理,探讨这一特定时期象思维对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期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重新认识脾藏象理论,丰富和促进脾藏象方法学的研究。目的:根据唐以前代表性医籍对脾藏象理论从象思维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并应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象思维相关方法对中医“脾藏象”理论建构进行了诠释,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脾藏象理论的建构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1.书目来源: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文献类别专属性,择取唐以前十一部具有代表性医籍如下:(1)医经类:《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2)伤寒金匮类:《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3)本草类:《神农本草经》;(4)综合方书类:《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5)综合类医书:《诸病源候论》。注:(因脾藏象研究内容卷帙浩繁,经络系统不作为本研究的涉及范围。)2.纳入词目:涉及脾藏象理论建构的词目(包括脾本身)大致分为以下:(1)阴阳归类:太阴、至阴、三阴;(2)五行归类:土;(3)方位归类:中焦、中央、中土;(4)时间归类:四时、长夏、辰、未、戌、丑、戊、己;(5)八卦归类:坤、艮。3.分析归纳:按照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模式及方式将脾藏象的形态之象、生理之象和病理之象相关条文系统梳理,探讨象思维在建构脾藏象理论过程中的形成依据、方式、特点和规律。结论:1.类比多样化的形态之象在《内经》、《难经》中脾的位置、重量和结构都具备较为客观的类比形态和量化描述,鉴于此,由脾的形态、部位特点引申为脾的生理功能之象。2.功能系统化的生理之象从脾的职能之象、阴阳之象、五行之象、八卦之象、系统之象及功能之象讨论了脾的生理之象。其中阴阳之象中至阴具有双重含义,既表达阴阳之象,又同时含有时间之象,代表季节长夏;五行之象包括空间之象和时间之象;系统之象包括自然界之象和人体之象;功能之象表现在“阳道实、阴道虚”的脾胃生理功能异同性、行津液、散精、消水谷、灌四傍、受气取汁化赤为血、主裹血、温五藏等方面。3.基于五行模型的病证、治疗之象脾的病证之象分为相生和相克,相生之象如:土盛及金、土盛侮木、土不生金、土虚盗火;相克之象如:土为水侮、木郁乘土、土衰木威、土不制水。这些既是脾病的临床症状,又是脾藏象的病理之象。脾的治疗之象着重探讨了依照五行生克规律和脏腑相合关系,确立了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4.多渠道外候的诊断之象通过脾系疾病的诸多表现,归纳了关于脾的面象、舌象、声象、脉象、梦象、五味偏嗜等诊断之象。5.独具药类法象特色的药理观按照张元素的依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性质、归经异同及其辨证关系分类的药类法象对《神农本草经》中治脾系病证的代表中药按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进行归类分析,探讨治脾代表中药的药物作用趋势规律。6.符合社会结构的组方配伍原则方剂配伍原则本身就遵循取象于人类的社会结构——君、臣、佐、使的架构,列举其中象思维之范式,药物搭配依据不仅从人体自身病情出发,还法象于天地万物,从而使天人相感,达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7.医哲高度统一的象思维观围绕脾的形态、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藏象建构过程中,可得知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模型作为构建的骨架,再通过对自然界的物候变化观察,由此及彼,过渡到人体自身,其中不乏采用各类取象方式来充实藏象内容,也正是象思维具备高度概括性和万象更新的特点,才决定脾藏象层次的多样化,而不局限于人体自身,多从气象、物候、人事结合整体性思考,属于医哲合一的高层次的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