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英集资诈骗一案进行二审宣判,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该判决引发了舆论界的广泛讨论。经济、金融、法学领域的专家在公开演讲、采访以及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上积极发表和该案相关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为吴英辩护。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参与该案讨论的专家们如何通过语言构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结合社会经济和金融现状对他们的话语进行批评分析,以揭示专家针对吴英案发表的观点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并试着探索专家观点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研究发现:(1)专家对吴英案的立场主要表现为:对非法集资法律规制、金融垄断、司法体系和政府调控的批判和对吴英的同情。他们主要通过使用修辞、情态以及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表达自己的立场,并试图使吴英的集资行为合法化。(2)专家话语具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非调控化,即反对立法机关、政府等公权力的约束;金融市场化,反对金融垄断。(3)专家话语作为公众对司法监督的一个方面,对法庭审判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专家参与案件讨论能够揭示现有法律法规在规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能有效弥补司法僵化,推进法律的完善。另一方面,专家们超越司法程序,率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罪、量刑、定性等结论,可能导致“媒介审判”,侵犯司法权;他们对案件的讨论往往偏离案件本身,转变为对我国法律体系、金融管理制度的批判,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超越了司法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行法律往往落后于社会现实,专家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对现行法律的适度矫正,从而保证案件的公正判决,保障被告人的人权。同时,专家的相关观点呈现出极端、封闭、强势的特征,受其意识形态所支配。因此,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专家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