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看,东亚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特征与演进路径,日本作为在经济上率先成为发达国家的东亚国家,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关注焦点。日本曾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控制最为严格的发达国家,然而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自阪神地震以来受到了政府的日益重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从政府控制非营利组织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根本性转变。基于此判断假设,本研究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日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围绕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对日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从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探析现行合作关系的推动力。然后,本研究对政府为合作关系所提供的制度空间进行阐析,从中央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设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条例制定两个层面考察政府为合作关系所作的努力。再次,本文研究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中的具体路径,对培育扶持、行政委托和协作提供进行了评析,探讨日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的实践效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以新公共性为指导理念,以新公共管理为理论工具,以阪神大地震带来的“志愿者元年”为契机,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制度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合作关系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度层面,通过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制度的建立和公益法人制度的改革,为非营利组织活跃于日本公益事业的舞台提供了外在环境的支持,从制度上构建起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的互动合作关系:通过地方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支援条例和鼓励政策的制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多元化的途径。在实践层面,通过培育扶持、行政委托、协作提供等多形态的互动手段,促进政府、企业、市民与非营利组织对公共事业的合作治理的网络形成。日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现行关系,已经完成了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供给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