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场所,择偶历来不是一个轻松的、纯属个人的自由选择,因为它既关系到当事人的事业前程和家庭的声誉,又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作为婚姻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择偶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择偶实践。笔者通过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试图分析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择偶的整个过程,并希望对这一过程寻求社会学的解释。本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有关择偶问题的研宄成果,并提出了本文所希冀选取的理论视角:婚姻市场理论。接下来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过程中婚姻资源的匹配和交换以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婚姻市场中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宄结果表明:第一,在择偶标准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受农村社区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经历及短暂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一方面遵循着传统的“男大女小”“男高女低”的择偶标准,另一方面又期望配偶能够在婚姻资源上予以“互补”,利用婚姻来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对于择偶具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第二,在择偶方式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受男女比例失衡的社会背景及自身低社会资本的影响,择偶范围比较有限;有限的择偶范围使得他们更多的从较为熟识的“同学圈子”里选择自己的配偶。第三,在婚姻资源匹配和交换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互补”性婚姻资源,更多的是“门当户对”式的同类婚姻匹配。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高文化资本在一定的范围内换取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理想中的婚姻资源,在两性比较中,男性的高学历在婚姻市场中受到的认可度高于女性。第四,在婚姻市场中地位的影响因素上,同时受性别比例失调的社会背景、农村籍所代表的低经济和社会资本及农村传统婚嫁文化的影响,限制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市场范围,降低了其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受到了婚姻市场的挤压,使其在择偶过程中不得不降低择偶标准,最终在男女双方婚姻资源平衡的基础上缔结婚姻。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试图从婚姻市场视角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择偶过程做出以下解释:性别失衡的社会背景影响了婚姻市场中的供给;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使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择偶偏好上更注重物质性;低社会资本削弱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高文化资本在婚姻资源交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被全面认可,最终婚姻匹配的结果更倾向于同层次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