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
  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
  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
  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其他文献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然而大部分评论都诉诸于殖民主义或者印度东方主义。本论文旨在探索这本小说中福斯特独特的同性恋辩证观。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其人和小说《印度之行》,特别是小说中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并大体回顾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论文第二部分则聚焦这本小说中隐藏的同性恋情与男性友谊,展现了小说重要的同性
学位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
学位
本文以阿拉·阿斯旺尼的成名作——《亚库班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的非文学性为切入点,以“一·二五革命”前的埃及社会为研究背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分析法及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全方位解读小说《亚库班公寓》的社会性。探究了小说中关于革命前埃及现状描写的客观性,及小说与之后发生的“够了”运动及“一·二五革命”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序言部分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国际关注,也引起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乃至恐惧的心态,境外涉华舆论存在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国际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了解其涉华报道,总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有助于我国引导国际舆论、更新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到今天的
在当今社会里,女性地位的高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但韩国的情况却有些例外。韩国是亚洲地区较早实现工业化与经济腾飞的国家,其女性地位却比一些落后国家更低,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各个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找出女性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制约目前女性地位提高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对韩国女性地位的历
学位
很多前人研究表明,语料库与二语习得(如Chambers2010)和外语教学(如R?mer2011)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其中一些研究试图调查证明“数据驱动学习”(DDL,Johns1991)在外语学习背景下的效果,但是目前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十分有限,且以非英语的外语作为对象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研究目标有以下两方面:(一)考察在西班牙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下,DDL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是否更加有效
学位
本文研究对象为罗尔夫·拉佩特的小说《游泳回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作家如何构建小说的叙事时间以及其对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展现起到何种作用。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热拉尔·热奈特、申丹、谭君强等人的叙事时间理论,此外博德、马丁内茨、拉恩等人的叙事学理论,德国文学对于成长小说的各种理论探讨以及接受美学姚斯及伊瑟尔对于隐含读者及读者期待视域的理论也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论文以德国作家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主题研究的方式,细勘文本,分析在“极恶”罪行1的追责过程中,文学式罪责审判与现实审判之间的悖谬。论文旨在揭示文学虚构力图通过审判主题叙事,以超越现实政治和司法困境、实现公平正义的可能性。  论文主体分为五大部分来对极恶的追责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通过对“罪”与“罚”在不同维度上的概念梳理,结合审判在不同德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呈现,说明本
1921年5月,中德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41年7月,纳粹政府公开承认汪伪政权,蒋介石政府遂宣布与德国断交。这20年是中德两国近现代史上交往甚密的一段时期,两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过紧密的合作。其间中国知识界对德国关注度颇高,民国学者对德国的重大事件的分析述评、对德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认知构成了官方交往之外中德关系的另一个横断面。基于此,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
学位
埃及文学在整个阿拉伯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的埃及文学大家云集,佳作不计其数。优素福·伊德里斯是埃及近现代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作家,他以现实主义文学为创作主体,以乡村为主要创作背景,以人民大众特别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为写作对象,以表达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同情为创作导向,这样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使其在埃及以至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盛名。  本文以优素福·伊德里斯初期创作的小说《罪孽》及作家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