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的化学解析与犯罪防控刍论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xiaofe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下,面对较严峻的犯罪问题,许多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并提出了犯罪防控的相关对策、建议。在这种百花齐放的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犯罪学理论和接触到的理工科方面的知识,而提出一种从化学角度解析犯罪学中相关问题的新思路。本文的侧重点在于阐释化学知识应用到犯罪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以及基于溶液中规律而得出有关犯罪学部分问题的相应结论,从而实现行文之目的,至于犯罪的具体防控对策,基于笔者认知水平的有限性,难以超越学术界已经存在的较多措施,故仅就文中结论而从简论述。正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从化学角度解析犯罪学相关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此部分重点内容在于首先通过宏观视角阐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其次又从学科本源、量子纠缠、分形几何等微观角度构建论文之基础,最后又以论理思辨的形式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个体的自由意志,并阐明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犯罪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通过考察化学溶液中的现象而得出的有关犯罪学部分问题的相应结论,主要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是本文的核心。此部分从溶液中粒子反应的条件、酸碱性、离子数量、饱和现象以及化学平衡等内容出发,分别得出了关于犯罪现象的时空条件、相应主体的划分、犯罪现象的不可消灭、犯罪防控的动态过程等结论,并进行了论证,在最后又综合上文的论述,粗略构建一个一定条件下犯罪防控人与犯罪人之间数量关系的模型。第三部分论述了犯罪防控的具体措施,是本文的收官阶段。此部分主要是基于前文中关于犯罪现象的时空条件以及犯罪防控的动态过程的相应结论,而提出保持宏观环境的稳定以及适度增加犯罪防控人的数量等相关建议,并在最后从功利原则出发,构建了一个一定环境下犯罪防控人的理想数量的方程式。
其他文献
井下主要生产系统由集中控制代替现场操作人员,既节约了用人成本,又降低了人的不安全因素,减小了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介绍煤矿井下原煤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方式及工业视频监测
当代社会中,非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其发生的原因和类型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非利益相关群体事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这类事件的发生会给
针对真实环境中的多径分布及非视距路径的多目标定位问题,基于指纹库匹配的思想,在无源射频识别标签环境中,提出一种被动式多目标定位系统.重点针对多目标的计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无源标签边缘检测,将标签间距离与目标个数建立函数关系,并对阅读器碰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定位数据的有效性与目标统计的精确性;其次,探索了目标相对于标签位置的相异性,并利用标签位置作为目标定位的约束条件,提升定位精度.在真
目的将PDCA循环应用于预防肿瘤患者自杀的管理中,以提高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肿瘤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肿瘤患者自杀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措施、对
从地球、月球以及环月卫星的轨道构型出发,建立了地-星双基合成孔径雷达的几何模型,给出了地-星双基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模糊函数的定义,推导了其模糊函数的表达式.依据此式,对发
由于在实际中荧光探针的位置是未知的,因此获得的数据会不准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螺旋式激发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方式,它能在未知荧光目标具体位置的情况下,保证荧光目标受激发完全,从而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设计非匀质仿体实验,验证了螺旋式激发方法在荧光分子断层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采用并行矩量法对工程中遇到的Ka波段波导缝隙天线进行仿真计算.矩量法中难以实现端口匹配,导致其难以有效地处理行波天线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采用等效原理和模式匹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涉毒死亡相关案件逐年增多。而在怀疑中毒死的高度腐败或白骨化尸体上,利用昆虫毒理学推断死后经历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已成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一
过敏性休克死亡在法医学鉴定中比较常见,近几年来涉及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医疗纠纷逐年攀升。过敏性休克死亡尸检时仅见一般尸体征象,没有特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因此给法医学鉴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