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血管周围间隙又称为Virchow—Robin间隙,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临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血管周围间隙作为免疫间隙,其内驻有小胶质细胞,参与局部免疫调节作用。近期的动物和人类研究显示了血管周围间隙的增多与扩大和多种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有关,如脑炎,脑膜炎等。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疾病,血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病程演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对3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头MRI上血管周围间隙进行计数并测量其直径大小,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相似。计数小脑幕上8个层面的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并测量其直径大小。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序列,FLAIR序列用来区别血管周围间隙和小的多发性硬化病灶。对确定的血管周围间隙,在T2加权上测量其直径大小。对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进行EDSS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管周围间隙出现频率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和直径大小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来评价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和直径大小与EDSS分数的相关性从而评价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临床的相关性。
结果:
1、血管周围间隙在多发性硬化组中出现的频率高(p=0.001)。3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有16例出现了血管周围间隙,5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仅有8例出现了血管周围间隙。
2.多发性硬化组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平均数目(5.4±2.4)多于对照组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平均数目(2.7±2.0)(p=0.001)。
3.多发性硬化组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平均直径(3.0±1.0)大于对照组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平均直径(2.2±0.7)(p=0.037)。4.EDSS评分与血管周围间隙数目(r=0.052,p=0.848)和直径大小(r=-0.042,p=0.876)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血管周围间隙不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所特有的,作为生理现象也可见于正常人群,但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周围间隙在多发性硬化组中出现的频率增高。多发性硬化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直径大于对照组。但是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和直径大小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的EDSS分数没有相关性。血管周围间隙是可溶性蛋白和淋巴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重要通路,作为多发性硬化的颅内炎症改变的影像学标志与多发性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