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可达性与制造业升级——基于江西地级市的经验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先行社会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增加资本存量、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助推宏观经济增长,也在微观层面影响生产成本、投入要素结构以及企业生产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促进企业开拓新市场、降低库存等生产成本,而且还能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和跨地区知识流动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学界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宏观和区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等方面,如何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区域层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然是具有很多挑战的问题,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仍有许多不足。  基于此,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后是否可以促进地区制造业升级进行研究。本文以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相关微观企业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所引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改善是否有助于制造业升级进行研究。同时,本文将技术创新作为城市交通可达性改善引致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交通可达性通过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区域创新累积效应,进而促进地区制造业升级。  本文按照“交通可达性—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累积—制造业升级”的理论逻辑,构建了一个较新的测度运输成本的指标——城市交通可达性,并运用该指标探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江西省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江西省地级市区域技术创新和江西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采用1998-2007江西省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数据运用工具变量估计、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交通可达性能够很好的描绘一个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交通可达性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的作用机制能够促进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交通可达性的上升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产出(新产品产量)和创新投入(研发经费)的可能性,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规模;同时,交通可达性也能够推进区域内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累积效应,交通可达性水平越高,地区创新产出可能性和比例也更加突出;将交通可达性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也证实交通可达性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他文献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各地公共服务水平也不均衡,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最终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在国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中国转移支付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转移支付成功经验,以便使中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更加科学、合理和规
期刊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之伴随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由高度均等化转变成差距的不断加大,收入差距加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