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与其他社会阶层一道分享繁荣?中国迄今为止近三十年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使发展经济学的这一核心命题在中国背景下更加突出。探讨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的现有理论和实证文献给政策制定者很多启发,但对于经济增长如何作用于缓减贫困这个问题仍然不能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为了提升缓减农村贫困、促进农村发展的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同时为了丰富发展学关于增长和贫困的文献,有必要对经济增长作用于贫困的"机制"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次予以讨论。 本文的研究从中国农村减贫绩效不均衡这一事实开始。数据显示,中国反贫困的巨大成就以时空非均衡性为特征:时间上,不同时期之间,农村减贫速度差异较大;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在一国持续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减贫绩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另一个表述是:经济增长缓减贫困的机理是什么? 对以往文献的综合评述发现,无论涓滴理论及其变形多么富于形式上的美感,无论各种跨国实证多么玄妙深奥,现有理论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解释仍然不够--它们不能告诉,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减贫的速度却趋于下降,甚至在个别年份贫困发生率有所回升;它们也不能告诉,为何有些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其减贫绩效却低于经济增长率低的地区;它们更不能告诉,为何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跨国实证研究结果大相径庭,甚至存有天壤之别。因此,尚需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关系,分析经济增长作用于贫困的机制,进而形成使穷人受益于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本文的关注点不同于之前的文献。如果把经济增长看作是待分配的蛋糕(事前),而收入不平等是分配蛋糕的结果(事后),之前的文献重点在于验证穷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分配到蛋糕,其偏颇之处在于用收入不平等这个"事后"结果对贫困这另一个"事后"结果进行解释,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而本文关注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分配蛋糕(过程),考察各个阶层从经济增长中分享繁荣的能力(交易权利)。只有完成这个考察过程,才能对贫困变动给出根本性的解释,而不只是在增长、不平等、贫困这三个概念中寻求简单的关联。 为了对经济增长与贫困两者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阶层对可供分配的经济成果的占有能力的差异之上。在经济增长带来丰盛成果的情况下,一些人处于贫困境地之中,显然是因为他们没有占有足够的经济成果。为什么他们没有占有足够的经济成果?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占有经济增长的成果?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成果向社会成员的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个阶层结构。因此,不能简单从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来理解贫困,而应该从贫困民众与其他阶层的互动来理解。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的深入研究,需要搞清楚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如何影响社会的贫困阶层及决定他们的选择机会--正是这些选择机会决定了贫困阶层在多大程度上占有经济增长的成果。 为此,将森的权利分析方法开创性地用于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上,提出了交易权利概念,将其定义为不同阶层对经济成果的占有能力,构建了三个依次递进的模型,来显现不同阶层的交易权利对其占有经济增长成果能力的影响,使经济增长和贫困之间形成理论联系。取得了如下认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收益传递到微观经济主体,所依赖的渠道是微观个体通过市场交易其资源或产品并获取相应收益。 2、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中,一个人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的能力(交易权利)大小取决于其拥有多少资源禀赋、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增长过程、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了公共资源。 3、交易权利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收益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具有重要性。贫困现象的出现既可以由资源禀赋的匮乏引起,也可以(更普遍地)由交易权利的恶化引起。 4、权利方法强调了不同阶层(以要素禀赋差异来区分)对经济增长成果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性。因此,法律、政策、制度、技术和市场等因素都会促成微观主体交易权利的变化。 5、贫困是交易权利的函数,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函数。整个权利关系决定着某些阶层是否有能力分享足够的经济增长成果以避免贫困,经济增长本身并不包含直接降低贫困的因素,而有赖于其他因素(扩大低技能就业、增大农产品需求、改变农产品贸易条件等)来形成对贫困人群的影响。 6、在这些权利关系中,有些是很简单的,而另一些却很复杂;有些涉及到市场机制的应用,而另一些则取决于公共政策(如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些受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如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只涉及局部灾难(如区域性的经济衰退)或微观经济机制失灵(如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取消了林区居民砍伐捕猎的权利);有些更多地受到投机活动的影响(如大资本对贫困地区资源开发权的控制),而另一些则不存在这一影响。 7、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关联,在交易权利这一新的视角下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pro-poor growth)政策的调整方向应该是扩大穷人的交易权利,使其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好处。 本文提出的交易权利方法为分析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提供了一个一般性框架,而不是关于贫困的特殊假说。无论在经济增长的哪个时期,甚至是在衰退期,都有必要审视宏观经济运行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改变不同人群的交易权利映射,影响了作为贫困居民的生计。 本文提出的交易权利理论只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贫困关联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但这套逻辑体系对于中国贫困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相对于其他的竞争性理论,能更好地符合中国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缓减的经验事实。 对于要理解贫困变动在时期和地域上的差异性,必须首先理解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贫困人口的交易权利,强化和削弱了贫困人口分享经济收入增长的能力。应用交易权利理论,构建恰当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本文逻辑自洽、合乎事实地解释持续经济增长背景下减贫绩效的时空非均衡性。由此形成了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新理解。 为了构造一个对于经济增长和贫困关系的完整论辩,本文的叙述逻辑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文献评述,主要介绍和评述学术界关于经济增长和贫困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准确定位本论文选题在整个文献历史上的位置,使论文的研究方向区别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章以发展学、权利关系这两个视角划分了经济增长和贫困的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提炼本领域的研究范式,吸收既往研究的合理化成分,结合已有的文献和本文的研究课题,指出理论创新的可能方向。 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本章以中国经验为事实基础,从交易权利视角出发,开发了增长-贫困分析模型,指出了贫困居民和社会其他人群的相互依赖性是理解贫困问题的关键。通过模型推演,本章从理论上证明了经济增长、交易权利与贫困的关联,并推导出若干可验证的假说。 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上并列,共同构成了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四章重点在于解释中国农村贫困缓减绩效在时间上的差异,为此构建了实证模型,以宏观时序数据验证了第三章提出的假说,指出了交易权利变动对于解释扶贫绩效的阶段差异的重要性。第五章重点在于解释中国农村贫困缓减绩效在空间上的差异,依靠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地区发展策略与扶贫绩效之间的重要关联。 第五章、第六章在内容上并列,依据本文提出的交易权利分析框架,分别讨论了自然资源交易权利、风险二者与贫困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对本文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是农户经济的典型特征。第五章的分析指出,部分地区农户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了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由此形成的交易权利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风险及风险管理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第六章从交易权利角度对风险与农户贫困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求得对中国的贫困变动有更深刻的理解,形成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含义。 最后总括全文,提炼核心结论并进行阐发,形成对中国扶贫政策的建议,讨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