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引发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在非最适宜条件下的发芽率,增强种子的抗逆性等有意于农业生产的处理效果,本文以12个不同的大豆为试材,在10℃、20℃和30℃三个温度条件下,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沙引发、水引发和PEG引发。根据引发前后大豆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值,平均发芽天数和综合活力指标值这四项大豆种子活力指标的表现效果,确定大豆的最佳引发温度、引发方式。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不同引发方式下引发的种子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五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探讨引发提高种子活力的机理。PEG引发在大豆上已经有研究,而水引发、沙引发在该作物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并且种子引发技术要在大田生产上应用,就必须提高引发的规模,而PEG引发成本较高,寻找一个与其引发效果相同而造价低廉的引发方式也是本试验的目的之一。
通过对引发前后大豆种子各项指标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在20℃下对大豆种子采用沙引发或水引发均能获得理想的引发效果。而在10℃和30℃下,这两种引发方式的引发效果存在着很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性,不适合在大豆上广泛的应用。而在三个温度条件下用PEG引发大豆后种子在田间所表现出的效果均不理想,这并不是说PEG引发降低了大豆种子的活力。试验过程中发现这可能与PEG引发对大豆种子种皮的完整性要求的极其严格有关,种子的种皮稍有破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最终的引发效果,而作为大粒种子的大豆本身是很难满足PEG引发这一要求的。
引发提高了大豆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值,降低了种子的平均发芽天数最终提高了种子的综合活力指标值。并且引发后种子的电导率明显的下降,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获得显著的提高。这九项指标值的变化说明引发提高了大豆种子的活力。并且发芽值、平均发芽天数、综合活力指标值、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大豆的田间出苗率均达到显著或是极显著的相关。所以在实验室内可以通过测定这几项指标的大小提前预知大豆种子的田间出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