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适应能力是青少年阶段最需要发展的能力之一,其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未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等方面,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被很多研究者所关注。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受欢迎度、父母收入水平等有关。但是目前很少有探讨心理弹性的变化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拟从心理弹性角度入手,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以年龄11~18岁之间的10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第一部分中研究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调查了兰州市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现状以及性别、年龄、父母收入水平、是否独生子女、户籍和父母学历方面的差异。 研究发现: (1)兰州市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女生。 (2)在年龄方面也有显著差异,低年龄组(11~14岁)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显著高于高年龄组(15~18岁)学生。 (3)研究发现了城市学生青少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好于农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4)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普遍比非独生子女好。 (5)研究发现,父母收入越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6)研究还发现,父母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第二部分中,研究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以及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乐观性、坚韧性、力量性)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社会适应与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弹性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社会适应于父亲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弹性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在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父亲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为增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从青少年社会接触时间、性别差异、户籍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收入等方面给予一定建议。研究还尝试指导父母使用积极的教养行为。在心理干预中,研究建议,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入手,以提高其心理弹性,可达到很好的咨询效果。